闭门吾自足,况亦近墙东。
滴滴阶鸣雨,梢梢竹过风。
绿苔侵杖屦,秋色近梧桐。
高卧殊多兴,诗成寂寞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是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把握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诗人的创作意图。最后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本首绝句为五言律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为对仗,尾联两句为散句。全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高卧深山,自得其乐的闲适之情。
【答案】
注释:
庶几堂:诗人自称的书房。
闭门吾自足,况亦近墙东。闭门独处我足够了,更何况靠近墙的东边?
滴滴阶鸣雨,梢梢竹过风。雨点打在台阶上发出滴滴声音,风儿吹过竹林发出梢梢声音。
绿苔侵杖屦(jù),秋色近梧桐。碧绿的苔藓爬上了鞋子,秋天的景色越来越接近梧桐树。
高卧殊多兴,诗成寂寞中。闲卧着却兴致不减,写成一首诗也感到寂寞。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开头两句“闭门吾自足,况亦近墙东。”诗人说:我独自关上门,心满意足;何况靠近墙壁的东面呢!这里诗人用“闭门”二字来表明自己的心境。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门”才有“闭”,“墙”才有“近”,而“闭门”又正表现了他“自足”的心情。“闭门”与“自足”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正是诗人“闭门”之后的结果,所以用“况”字加以承接,既自然又贴切。“闭门”是实景,而“自足”则是虚境;“近墙东”是眼前之景,而“心足”则属意境外之物,这两组景物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因为“自足”而“闭门”;“闭门”之后,又因为“近墙东”而“自足”。所以,这两句虽然只是交代了自己的行为,但已经包含了诗人的全部活动。以下四句,都是诗人在“自足”之后所进行的活动,也就是他所从事的写作。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在“自足”之后的具体行动:“滴滴”声是雨滴击打台阶的声音,“梢梢”声是风吹动枝叶的声音,诗人把听觉与触觉融为一体。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静谧,而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颈联两句是写诗人在“自足”之后的感受:绿苔爬上了他的鞋子,秋天的景色已近在眼前。“侵”、“过”两个字将诗人的感受写得入木三分。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变化,而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尾联两句是写诗人在“自足”、“心足”之后的情绪:虽然“诗成”,但却依然感到寂寞。这两句诗将前面的“自足”之意完全否定,使前面所写的一切完全归于无趣,从而更加突出了后面两句的情味。
从艺术手法来看,此诗运用了对偶手法。颔联、颈联两句均为对偶句,其中“滴滴阶鸣雨,梢梢竹过风”为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此诗在结构上也是严谨的,前三联皆写诗人“闭门自足”,第四联写诗人“诗成寂寞”,前后呼应,结构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