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寸无时合,昭回此夜逢。
春秋还闵雨,郡国共忧农。
词欲谗风伯,书将诘乱龙。
关西兵税急,惧失万馀钟。
闵雨
肤寸无时合,昭回此夜逢。
春秋还闵雨,郡国共忧农。
词欲谗风伯,书将诘乱龙。
关西兵税急,惧失万馀钟。
注释:
皮肤一寸没有时间可以合拢,今夜突然下雨。
春天秋天都下着雨,整个国家都在担心农民的疾苦。
词想谗害风伯(比喻奸佞小人),
书要责备扰乱天下的大蛇(比喻贪官污吏)。
关西地区税收紧迫,害怕损失了一万多石粮食。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禄山叛乱之后,当时诗人在长安,目睹战祸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心中悲愤难抑,写下这首诗。全诗以“闵雨”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战争造成的破坏的痛心。
首句“肤寸无时合”,意为皮肤一寸都没有时间可以合拢,暗指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无处不在的。接着两句“昭回此夜逢”,意为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遇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也为后面的抒情提供了情感基调。
第三、四句“春秋还闵雨,郡国共忧农。”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这里用“春秋”和“闵雨”相对应,既表现了对农民的关怀,也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
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词欲谗风伯”,“书将诘乱龙”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厌恶以及对贪官污吏的批评。这里的“风伯”、“乱龙”都是比喻,分别指那些陷害忠良、败坏朝纲的奸佞小人和那些欺压百姓、贪婪腐败的官员。
最后两句“关西兵税急,惧失万馀钟”进一步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里的“钟”指的是粮食,暗示了战争中士兵需要大量的粮食来维持生计,而这样的负担却落在了普通百姓身上。这种描写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