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避言色,先觉如观火。
作者有七人,清风缅遗我。
浮俗滋鈌鈌,羁人畏琐琐。
知言岂易值,卷迹恨莫果。
所愿学孔子,无可无不可。
寡过知未能,同声赖铭左。
【注释】
- 寄公默先生:寄诗给公默先生。公默先生,不详其名,可能是指一位有学问的隐士。
- 昔贤避言色:过去贤人躲避言辞和脸色。昔贤,古代贤人;避,躲藏;言色,言辞和脸色。
- 先觉如观火:最早觉悟的人像看火焰一样。先觉,最早觉悟的人。
- 作者有七人:诗人中有七个(人)。
- 清风缅遗我:清风,指清高的品质;缅,怀念;遗我,遗留给我。
- 浮俗滋鈌鈌:浮华世俗滋长着纷扰。浮俗,浮华世俗;滋,滋长。
- 羁人畏琐琐:受拘束的人害怕繁文缛节。羁人,受拘束的人。
- 知言岂易值:懂得言论是多么难得。知,了解;言,言论;岂,哪里;易,轻易;值,值得。
- 卷迹恨莫果:把志向埋藏在心底,怨恨没有实现。卷迹,把志向、抱负收藏起来;恨,怨恨;莫果,没有实现。
- 所愿学孔子:我所希望学习的是孔子。孔子,即孔丘(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 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无可,没有什么不可以;无,不表否定;可,可以;可,可以。
- 寡过知未能:少有过错,知道自身还做不到。寡过,少有过错;知,知道;能,能够;未,还没有;能,能够。
- 同声赖铭左:相同的意见依赖铭文来记录。同声,相同的声音;赖,依赖;铭,刻写在器物上的文字;左,左边。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意在表达对隐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言论自由的渴望。
首联“昔贤避言色,先觉如观火”,诗人回忆起过去那些贤人避言色的典故,他们如同观察火焰一样敏锐地洞察世事。颔联“作者有七人,清风缅遗我”,诗人感叹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有七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就像清风一般留给了自己美好的印象。颈联“浮俗滋鈌鈌,羁人畏琐琐”,诗人批评当时社会风气浮华世俗、纷扰复杂,而那些受拘束的人则害怕繁文缛节、束缚了自己的言行。尾联“知言岂易值,卷迹恨莫果”表达了诗人对言论自由的追求,他认为真正懂得言论的价值是多么难能可贵,然而自己的理想却难以实现。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