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
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
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
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
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
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
【注释】
召公:即周武王的弟弟姬奭。小棠:小棠树,这里比喻贤能的臣子。俾勿拔:不要砍伐。
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憩大树:孔子在树下休息。一说孔子曾到大树下歇脚。一宿:一夜。辄已:立即,马上。
圣贤:指孔子和周公旦。殊途:不同的道路,不同的目的。穷达:指穷困与显达。
出处:进退。常:常规。我身:我自己的处境。固微末:本来很渺小、卑微。无燕伯遇:没有燕伯(春秋时宋国国君)的礼遇,指没有受到重用或恩宠。下无宋人孽:也没有像宋国的子鱼那样因受宠而得志的机会。宋国子鱼,即宋国大夫司马侯,因为得到燕王哙的重用而得志。
窃:谦词,自谦。
【赏析】
《树下二首》,题一作“树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物诗,此诗以小棠树为喻,抒发了作者对于仕进与隐居两种人生道路的看法。全诗共四句,每句七言,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远。
首句:“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这是说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喜爱小棠树,即使它生长百年也不许砍伐。召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爱护小棠树,不让其被砍伐,表达了他对贤能臣子的珍视之情。召公之所以如此重视小棠树,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够代表国家繁荣昌盛的树种。小棠树虽然不如梧桐树高大威武,但它却能够代表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召公才会如此珍视小棠树,不允许任何人砍伐它。
次句:“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孔子曾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但只休息了一个晚上就离开了,因为他认为这种大树不值得他停留太久。这两句诗反映了孔子对于贤能臣子的重视和珍惜,以及他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孔子曾经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但他并没有在那里驻足太久就离开了。这是因为他认为这种大树不值得他停留太久,而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修养和学识。
第三、四句:“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圣贤”指的是古代的圣人和贤者,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最终的命运却是相同的。这两句诗表明,即使是圣贤们也有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和命运,但他们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都在世间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里的“穷达”,既可以理解为贫贱与富贵,也可以理解为顺境与逆境。
第五、六句:“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出处”指的是一个人的进退出处,也就是他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看法:一个人的地位和角色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不满和自卑感。这里的“微末”指的是微小、卑微,表示自己的处境并不显赫。
第七、八句:“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燕伯”指的是春秋时的燕国君主燕王哙,他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显得有些过分;“宋人孽”是指宋国的大夫子鱼,他因为受宠而得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看法:他既没有被燕王哙所重用,也没有像宋国的子鱼那样受宠得志。这里的“遇”和“孽”都表示一种幸运或者机会,意味着诗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机遇和待遇。
第九、十句:“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从容”指的是安闲自在地生活,不拘于世俗的束缚;“窃”则是谦词,表示自谦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处境的自嘲和无奈:他虽然生活在圣贤之中,但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这里的“窃”字既表达了诗人的谦逊,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召公和小棠树的赞美,揭示了作者对于仕途与隐居两种人生道路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选择。而真正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意义的方式,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安身立命,保持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