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
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
村夫田妇初不知,缤纷围绕争相祈。
皆云宜蚕又宜谷,拜跪满前同致词。
由来人事常反覆,久立要津宁尔福。
请看今者拜跪徒,少选分张取其肉。
牛实无知何用祭,牛能有情岂不愧。
化育万物非尔才,世人资尔聊为戏。
诗句解读
- 土牛行:这一句可能是题目或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关于土地、农业以及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立春自昔为土牛: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古人在立春这一天会使用土牛来象征和祈求一年的好收成。这里的“土牛”是指立春时用于象征和祈求丰收的土制牛形玩具。
- 古人设象今人愁:古人设立牛的形象作为土地神来祈求丰收,而现代的人们可能因为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了解,对农业的依赖减少,不再需要这种传统象征方式。这句话反映了一种时间的变化和人们对农业态度的转变。
- 岂有范泥作头角:范泥是指用泥土制成的牛形玩具,用来象征土地神和祈求丰收。这句话意味着古代人们认为制作这样的牛形玩具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而不是真的将牛当作神灵来崇拜。
- 便可代天熙九畴:这句话意味着虽然牛形玩具只是象征性的,但仍然能够传达出对农业丰收的祈愿和希望,就像古代的人们通过它来祈求丰收一样。
- 村夫田妇初不知:描述了乡村中的农民和妇女们对于这些牛形玩具的无知状态,他们可能从未听说过牛可以成为土地神的化身。
- 缤纷围绕争相祈:描绘了人们在立春日聚集在土牛周围,纷纷向它祈祷的场景,表现出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期待和敬仰。
- 皆云宜蚕又宜谷:这句话表明,尽管牛是土地神的象征,但它也适用于其他活动,如养蚕和种植谷物。牛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吉祥的象征,也是一种多功能的农业工具。
- 拜跪满前同致词:村民们聚集在土牛前,向它表达他们的祈求和敬意,进行各种祭祀仪式。这里体现了人们对农业和土地的敬仰。
- 由来人事常反覆:这句话暗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情感的变化无常,就像立春时的土牛象征的农业丰收一样,人们的情感和态度也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久立要津宁尔福:这句话表示长久地站立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这可能是对那些在农业领域长期奋斗的人们的一种提醒。
- 请看今者拜跪徒,少选分张取其肉: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只是简单地向土牛献祭,而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意义。这里的“取其肉”可能指的是从祭祀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或者短暂的快乐。
- 牛实无知何用祭:牛是无知的,它们无法理解人们的祈求和祭祀,因此不需要被祭祀。这句话表达了对牛的同情和尊重。
- 牛能有情岂不愧:如果牛有感情,那么作为它的主人,人们应该感到惭愧,因为它被用来完成人类的祈求和任务。这句话强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存在主仆之分。
- 化育万物非尔才,世人资尔聊为戏:牛虽然能够化育万物(如提供食物等),但其能力并非出于自身的意愿,而是被人类利用的工具。这句话揭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