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秭归之山崩,震惊千里如雷霆。
江水逆流洞庭竭,至今蓄怒犹腾凌。
洄渊沈沈色如墨,仿佛半露峰峦形。
悬波一泻三百仞,鱼鳖蛟龙俱不宁。
天公高居漏天隔,无故设险忧群生。
时无伯禹真已矣,坐念疏凿何由能。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1. 忆昔秭归之山崩,震惊千里如雷霆。
  • 注释:回想起当年秭归发生的山崩,声势浩大如同雷霆震动千里。
  • 译文:回忆起当年秭归山体崩裂的震撼场景,其声响犹如雷霆般在千里之外回响。
  1. 江水逆流洞庭竭,至今蓄怒犹腾凌。
  • 注释:江水逆行流入洞庭湖,使得湖水枯竭,至今仍然充满愤怒,仿佛要腾空而上。
  • 译文:江水倒灌至洞庭湖中,导致湖水干涸,至今仍有愤怒的情绪弥漫,仿佛要冲上云霄。
  1. 洄渊沈沈色如墨,仿佛半露峰峦形。
  • 注释:深潭的水位深沉如墨,似乎只有一半露出峰峦的形状。
  • 译文:深潭的水色深沉如墨,只有部分山峰露出水面,呈现出山峰的形状。
  1. 悬波一泻三百仞,鱼鳖蛟龙俱不宁。
  • 注释:巨大的水流从高处倾泄而下,高达三百仞,连鱼类、鳖类和蛟龙都感到不安。
  • 译文:巨大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高达三百仞,使得水中生物感到不安。
  1. 天公高居漏天隔,无故设险忧群生。
  • 注释:天空之上的神灵高高在上,故意设置险阻来威胁生灵。
  • 译文:天空上的神灵高高在上,有意设置障碍来威胁生灵。
  1. 时无伯禹真已矣,坐念疏凿何由能。
  • 注释:如今没有像大禹一样的贤臣出现,只能坐在这里思考如何疏浚河道。
  • 译文:现在没有像大禹那样的贤臣出现,只能坐在这里思考如何疏浚河道。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的诗歌。诗人通过对秭归山崩、江水倒灌、深潭水色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和人们的恐慌情绪。同时,诗人也通过“时无伯禹真已矣”表达了对古代贤臣大禹治水的怀念。最后一句“坐念疏凿何由能”则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的无奈心情。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社会背景,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和对贤臣大禹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