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宗宝刀清如水,东夷昔时献天子。
孤光昼射沧海寒,杀声夜吼蛟龙起。
上为镣琫下珧珌,粲如珠玑耀朝日。
制度还存三代风,精神未是尘中物。
秘藏武库人莫窥,外家将军独得之。
四方升平竟未试,流落功名翻可悲。
时无薛烛谁赏异,庙堂宗工诗绝世。
丈夫要取万里侯,肯令神兵负诗意。

【注释】

和府公:指杨国忠。观:观赏。刘团练宝刀:指唐玄宗时,名将李广利曾献给皇帝的一把宝刀。“清”三句:说这把宝刀锋利无比,能射穿沧海;杀声震天,能使蛟龙惊起。上为镣琫(luó huán)下为珧(yáo)珌(xiào),都是宝剑上的装饰物,象征国家的富强。“粲如”两句:说这把宝剑闪耀着光彩,像珍珠一样灿烂,是古代三代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制度还存三代风,精神未是尘中物。“秘藏”两句:说这把宝剑藏在武库,一般人不知道。只有外家将军才得到它,因为它是从李广利那里得来的。“四海升平”两句:说天下太平了,但李广利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才能,反而流落得功名无成。“时无薛烛谁赏异,庙堂宗工诗绝世。”薛烛,人名。“时无”两句:意思是:如今没有薛烛这样的人来赏识这把宝剑的奇异,也没有人能理解它的价值。“丈夫要取万里侯”两句:说男子汉应该谋取万里封地的侯爵,不要让自己的精神受到污染。“肯令”两句:说诗人不肯让这把宝剑被神兵所负,辜负了它的诗意。

【赏析】

《和府公观刘团练宝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前半部分写宝剑的锋利、珍贵和神奇,后半部分则借咏宝剑抒发作者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全诗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写宝剑之“异”、“奇”,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此诗在艺术上运用了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开头四句,通过铺叙和夸张,极力赞美宝剑的锋利、奇特和神奇。“吾宗宝刀清如水,东夷昔时献天子”一句,从宝剑本身写起。这把宝剑,其清白、纯净、晶莹剔透,如同水一样。它是由遥远的东夷地区进献给大唐天子的。这里,诗人以“清如水”形容其纯洁、晶莹,用“东夷昔时献天子”点出宝剑的来源,又写出了当时唐皇的欣喜与赞赏的心情。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描写宝剑的锋利、奇特、神奇:“孤光昼射沧海寒,杀声夜吼蛟龙起。”这二句紧承上句,从宝剑的威力写起。它那耀眼的光芒直射到大海深处,使海水都显得寒冷起来;夜间发出杀声,蛟龙都被惊醒了。这一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宝剑的锋利、强大,也暗含了作者对权豪势要的蔑视。

颔联“上为缭珆下为珧珌,粲如珠玑耀朝日。”写宝剑的装饰。它上面镶嵌着闪烁的铁锈,下面镶着精美的玉石,光彩夺目,就像珍珠一样。这既表现了宝剑本身的美丽,又衬托出其制作工艺之精巧、华丽。而尾联“制度还存三代风,精神未是尘中物。”则从历史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宝剑的非凡之处和价值所在。这两句既点出这把宝剑保存有三代时期的制度,同时又表明这把剑的精神内涵不是尘世之物所能比拟的。

尾联“秘藏武库人莫窥,外家将军独得之。”写宝剑的神秘性及其只属于特定人物的特点。它虽然被珍藏在武库之中,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它。只有外家将军得到了它,而且也只有他才能理解它的价值。这既是对主人公的赞颂,又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核心思想所在:“时无薛烛谁赏异?庙堂宗工诗绝世。丈夫要取万里侯,肯令神兵负诗意。”意思是:在当今这个时代里,谁能欣赏到我这把宝剑的奇异呢?只有在朝廷之上有识之士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它的价值。而那些志士仁人应当去谋取万里封地的侯爵,而不是让自己的精神受到玷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宝剑的锋利、奇特、神奇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