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在上,既有明德。
乃命于下,罔有不服。
在古代诗歌中,“天监”通常指的是上天的监察或启示。诗中的“天监在上,既有明德。”意味着上天在上,对人民进行监察,并且赋予他们光明的道德品质。接下来的两句“乃命于下,罔有不服。”则表达了这样的理念:当天命降临到人民头上时,无人不服从。
诗句“天监在上,既有明德。乃命于下,罔有不服。”出自宋代刘敞所著《魏京诗·其一》,这是一首表达对君王明德和仁政的颂扬之作。这首诗不仅是对帝王德行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翻译以及注释:
诗句原文:
天监在上,既有明德。
乃命于下,罔有不服。译文:
上天在上,赋予了我们光明的德行。
于是将这种德行降临于民众,无人不心悦诚服。关键词注释:
- 天监:上天的监察,这里象征着天意或天命。
- 明德:光明正大的道德。
- 乃命于下:指帝王之德被降于百姓,使民归顺。
- 罔有不服:意为没有不听从的命令。
- 赏析:
此诗通过“天监在上,既有明德。乃命于下,罔有不服。”展现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即天子拥有高尚的德行,能够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服从。刘敞在此表达了对理想君主形象的向往,认为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和敬仰。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人如何借助诗歌形式来传达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刘敞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不仅赞美了君主的美德,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