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四君子,同是五经师。
独以功名误,空思俎豆为。
不成宣室召,长负雁门期。
赖有铭泉室,千秋无愧词。

【注释】

  1. 刘彝:字子安,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
  2. 四君子:指孔子、曾参、颜回、子路这四个古代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3.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功名误:指因为追求功名而耽误了学问。
  5. 宣室召:指汉代董仲舒在汉武帝面前谈论国家大事,被召见进宫。
  6. 雁门期:指汉代霍去病抗击匈奴的战役,他在雁门关一带大败敌人。
  7. 铭泉室:指汉代王充隐居于山中,以泉水为伴,自号“龙门”,后人称赞他“龙门隐士”。
    【赏析】
    这首七律,是作者对好友刘彝的追悼之作。诗中表现了对刘彝才德的钦仰和对朋友不幸遭遇的哀悼,抒发了知音难觅、世道不济的人生感慨。
    首联“传闻四君子,同是五经师。”诗人开篇就点明刘彝与孔门弟子一样,都是古代儒学大师,是“五经”的传人。这一开篇,便将刘彝的学识品格,一下子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刘彝的无限敬仰之情。
    颔联“独以功名误,空思俎豆为。”诗人感叹刘彝因功名之心而误入仕途,空有治国安邦之志,却无施展抱负之地,只能徒然地想着自己能够像孔夫子那样成为圣人,成为祭祀的对象。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刘彝的惋惜之情,又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无奈。
    颈联“不成宣室召,长负雁门期。”“宣室召”是指西汉初年,刘邦曾召见张良,与之共商天下大计,后张良辅助刘邦建立了汉朝。“雁门期”则是指汉代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一次壮举。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说明,刘彝虽然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才华,但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现实的残酷,更是出于诗人对刘彝命运的深深同情。
    尾联“赖有铭泉室,千秋无愧词。”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铭泉室”比喻刘彝的精神品质如泉水般清澈透明,没有一丝杂质。诗人认为,刘彝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精神品质却是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和赞颂的。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彝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刘彝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