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见秋月,空江连夜明。
吹箫不能寐,举酒递相倾。
贾客或垂泪,羁人多失声。
湘弦苦沉绝,曲尽一含情。
【注释】
①贾客:商人、旅客。贾者,商人也。
②湘弦:指湘竹制的琴瑟。湘,水名,这里泛指湘江一带。
③含情:含愁思,含哀怨。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诗人以“月夜吹箫”为题,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情怀。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秋月和长江夜景;后四句写诗人举杯向同伴们劝酒,而大家却都喝得酩酊大醉,有的甚至泪洒江头,有的失声痛哭。全诗语言明白流畅,情感真挚感人,风格清新自然。
首联写月夜景色。“见”字表明所见的是一幅秋江月夜图,“空江连夜明”是说空荡的江面,一弯残月,映照着满天繁星,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长江水悠悠地流淌着。一个“见”字,写出了诗人对这幽美夜景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示出他此行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寂心情。
颔联合诗人在江船上听到邻船有人吹箫。从《乐府诗集》卷四十《横吹曲辞》看,《折杨柳》歌辞中就有“借问江边梅妾”,可见“见”的后面还有一句“闻”。这句中的“空江”,与前面的“见”相呼应,表明所见到的景色非常空旷,没有行人,没有声音。而“连夜明”三字则进一步渲染了这寂静的环境,使人感到更加幽静。“空江”、“连夜”这两个状语,不仅点明了时间——深夜,而且突出了地点——江边空旷之地,为下文的箫声做了铺垫。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前面写的是诗人在江上看到的景象,但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直到他听到那凄清悲凉的箫声,才引起了他的注意。诗人听到邻船有人吹箫,便忍不住要去看个究竟。于是举杯相让,向邻船的人劝酒。这一动作表明,诗人对这箫声是感兴趣的。而邻船的人却因为听到了这箫声而睡不着觉了,他们纷纷举杯向诗人表示敬意。
尾联是写诗人听到邻船有人吹箫之后的反应。前面两句是对箫声的反应,后面的两句则是对箫声的评价。箫声之所以凄清悲凉,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它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深,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坎坷、身世凄凉之感。这种情感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所以箫声就变得如此凄清悲凉了。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写的“长路见秋月,空江连夜明”,既是实景,又是虚景(即以实衬虚)。实景是诗人亲眼看见的,可以想象得出;虚景则是诗人从邻船人吹箫的声音中听来的,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到。虚实结合,使全诗更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