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舆锡临吊,朝士盛班辞。
笳鼓千人仗,辒辌数仞旗。
坏梁萧画在,藏壑说舟移。
无复龙渊剑,空传禹甸诗。

第一首

皇帝的车驾亲临来吊祭,朝中的官员们齐声地辞别。

千人的笳鼓队排列在队伍前,一辆辒辌车装着数仞高的旌旗。

梁木上的萧画还在,山壑里说的船已移去。

不再有龙渊剑了,只传禹甸的诗篇。

注释:

①“乘舆”:指帝王的车驾。②班:行列,这里泛指仪仗。③“笳鼓”:笳,古代乐器;鼓,打击乐器。④“万人仗”:指由千名士兵组成的仪仗队。⑤“辒辌”(wēn pǐ):古代的一种丧葬用车,用帷幔遮蔽车身,可以移动。⑥“萧画”:《史记·韩安国列传》记载:“梁王坐朝堂上,群臣进曰:‘太后病久矣,陛下因此欲行诛事。’梁王大怒。”于是,安国就请太后以死相威胁,使梁王罢休,并请太后写下了一封书信给天子。信中有“朕不用赵禹之言”等语,所以这里的“萧画”就是指这封信。⑦“说舟移”:即“说(shuì)舟移”,意谓说动天子将梁王处死。⑧“无复”:再也没有。⑨“禹甸”:传说大禹治理过的疆土,这里指汉朝的国土。⑩“龙渊剑”:相传秦始皇得到一把宝剑,名为“龙渊”,后失于海中,传说是大禹铸成镇压海底之用的。⑪“空传”:徒然流传。赏析:

第二首

皇帝的车驾亲临来吊祭,朝廷上的大臣们整齐地告别。

千人的笳鼓队排列在队伍前,一辆车上装有数丈高的旌旗。

梁木上的萧画还在,深山里的船已转移。

没有龙渊剑了,只能传颂禹甸的诗篇。

注释:

①“临吊”:来到吊唁。②“班辞”:列队告别,即辞别。③“千人”:形容军队规模之大。④“笳鼓”:笳,古代乐器;鼓,打击乐器。⑤“万人仗”:指由千名士兵组成的仪仗队。⑥“辒辌”:古代的一种丧葬用车,用帷幔遮蔽车身,可以移动。⑦“萧画”:《史记·韩安国列传》记载:“梁王坐朝堂上,群臣进曰:‘太后病久矣,陛下因此欲行诛事。’梁王大怒。”于是,安国就请太后以死相威胁,使梁王罢休,并请太后写下了一封书信给天子。信中有“朕不用赵禹之言”等语,所以这里的“萧画”就是指这封信。⑧“说舟移”:即“说(shuì)舟移”,意谓说动天子将梁王处死。⑨“无复”:再也没有。⑩“禹甸”:传说大禹治理过的疆土,这里指汉朝的国土。⑪“龙渊剑”:相传秦始皇得到一把宝剑,名为“龙渊”,后失于海中,传说是大禹铸成镇压海底之用的。⑫赏析:

第三首

皇帝的车驾亲临来吊祭,朝廷上的大臣们整齐地告别。

千人的笳鼓队排列在队伍前,一辆车装着数丈高的旌旗。

梁木上的萧画还在,深山里的船已转移。

没有龙渊剑了,只能传颂禹甸的诗篇。

注释:

①“临吊”:来到吊唁。②“班辞”:列队告别。③“万人”:形容军队规模之大。④“笳鼓”“辒辌”:同前注。⑤“萧画”:《史记·韩安国列传》:“太后闻之,涕泣不能自止,乃使使持节送安国,至长安。安国为上寿,娱侍者,为设酒饭。奉诏对曰:‘从梁至汉,不过千里;使使者责臣,臣敢亡逃乎?臣亡罪而赐死,无所逃其身;诚臣之愿也。唯陛下财察焉!’使者以闻。上曰:‘人固有言死有所归者,毋有所归者,岂若死而适足以重吾负哉!’遂斩其头。”⑥“说舟移”:即“说(shuì)舟移”,意谓说动天子将梁王处死。⑦“无复”:再也没有。⑧“禹甸”:传说大禹治理过的疆土,这里指汉朝的国土。⑨“龙渊剑”:相传秦始皇得到一把宝剑,名为“龙渊”,后失于海中,传说是大禹铸成镇压海底之用的。⑩赏析:

韩康公挽词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写梁孝王被文帝所杀,朝中大臣纷纷前来吊唁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吊唁场面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梁孝王被杀事件的惋惜之情。全诗语言简练、质朴,但感情深沉、含蓄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