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法惠寺横翠阁
苏轼笔下吴山之景与游人情感
- 诗歌原文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 译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法惠寺横翠阁上看到的吴山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早晨和晚上的吴山形态,表现其多姿多变的特点。同时,将吴山比作美女,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更多情感。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
《法惠寺横翠阁》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熙宁六年初春的一个晴朗日子里,诗人登上法惠寺内的横翠阁,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吴山(今指胥山),并写下了这首七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地点以及主题都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见证。
- 艺术特色
此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词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朝见”、“暮见”等词语,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吴山在不同时刻的变化。同时,诗中的“幽人起朱阁”、“惟千步冈东西作帘额”等句子,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化的修辞技巧,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展示了宋代文人对山水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 思想内容
《法惠寺横翠阁》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作品。诗人通过对吴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岁月流转的感慨。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化影响
《法惠寺横翠阁》作为苏轼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文人在创作诗歌时受到其启发和鼓舞,借鉴了其中的写景技法和抒情手法。此外,该诗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 现代应用
《法惠寺横翠阁》作为一部经典的诗歌作品,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教学素材,还被用于各种文艺表演、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该诗的意境优美、语言精炼等特点也吸引了众多作家和艺术家的关注和学习,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 读者评价
《法惠寺横翠阁》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许多读者对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内涵赞不绝口,认为它是一首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