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舶吴商倚万桡,绀园金刹起中宵。
鱼龙听法多因雨,江海归心每上潮。
林黑夜深灯影白,川平天阔梵声遥。
心知水怪俱调伏,惜取灵犀不用烧。
【注释】
长芦寺,位于今江苏省南通市。吴商,指从江苏、浙江一带到此地经商的商人。绀园,即绀园塔,在江苏南通县东北。万桡,即万橹,古代船只上用来摇橹的工具。中宵,半夜。鱼龙听法多因雨,江海归心每上潮。意思是:在万橹齐鸣的夜半时分,僧人诵经说法,而归心似潮水般涌向家乡的人们也纷纷来到此地。林黑夜深灯影白,川平天阔梵声遥。意思是:树林深处,夜色苍茫,灯火映衬下一片白茫茫;大江平缓,天空宽阔,远处传来阵阵梵音。心知水怪俱调伏,惜取灵犀不用烧。意思是:知道所有的水族妖怪都已平息,所以不必点燃香火来求平安了。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游长芦时所写。全篇以写景为主,兼及议论,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
前四句写长芦寺的壮丽景色。首句“越舶吴商倚万桡”,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海上贸易场面:无数商船在海上争先恐后地驶来,靠岸停泊,船上的水手们正忙着卸下货物。接着两句“绀园金刹起中宵”,则写出了这些商船和码头上的人们通宵达旦地忙碌。这两句既点出了时间,又突出了气氛,把长芦寺的繁荣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四两句写长芦寺的环境与僧侣们的活动。“鱼龙听法多因雨,江海归心每上潮”,是说长芦寺周围海域中的鱼龙听法师讲经说法,而那些乘风破浪、归心似潮般急切的渔民也纷纷来到寺里。这两句既写出了长芦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又写出了当地渔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五、六两句则是诗人对长芦寺的赞叹之情。“林黑夜深灯影白,川平天阔梵声遥”,这两句不仅描写出了长芦寺周围的自然景观,更表现出了寺庙的庄严和宁静。而最后一句“心知水怪俱调伏,惜取灵犀不用烧”则是诗人对长芦寺的由衷赞美。他认为长芦寺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信众前来朝拜,是因为它能够调和各种矛盾、化解各种纠纷。而这种神奇的力量正是源于它那独特的宗教教义和崇高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还表示自己虽然已经领悟到了这些道理却仍然觉得不够完美,因此决定不再点燃香火来祈求平安了。
此诗通过对长芦寺的描绘和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渴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