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名山,少有琅琊比。
琅琊盛泉石,晚得幽谷美。
将非造物者,留以待君子。
乃知智且仁,必好山与水。
公有高世材,此山共森峙。
公有济物心,此泉共清泚。
泉始居地中,隐塞未如此。
今为万丈流,近自一勺始。
东浮沧溟广,下益松桧喜。
奈何公之惠,及更局千里。
安得从公居,曲肱偃吾几。
安得从公游,枕石洗吾耳。
是非付天壤,尘事如脱屣。
当为谷中叟,肯为轩冕起。

题欧阳永叔新凿幽谷泉

江南多名山,少有琅琊比。

琅琊盛泉石,晚得幽谷美。

将非造物者,留以待君子。

乃知智且仁,必好山与水。

公有高世材,此山共森峙。

公有济物心,此泉共清泚。

泉始居地中,隐塞未如此。

今为万丈流,近自一勺始。

东浮沧溟广,下益松桧喜。

奈何公之惠,及更局千里。

安得从公居,曲肱偃吾几。

安得从公游,枕石洗吾耳。

是非付天壤,尘事如脱屣。

当为谷中叟,肯为轩冕起。

【注释】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

琅琊:地名,在今山东诸城东南。

晚得幽谷美:指欧阳永叔晚年来到这个地方。

造物者:指自然。

公:指欧阳修。

智且仁:指他既有智慧又有仁德。

高世材:指他有超群的才能。

济物心:指他有济人渡世的胸怀。

沧溟广:指大海宽广无边。

脱屣:比喻弃官归隐。

【赏析】

此诗为作者赞美欧阳修的山水之作。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教育事业,曾三次出任宰相,主持编纂过《新唐书》等多部典籍。欧阳修酷爱自然,尤其喜欢山水,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此诗就是一首赞美欧阳修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其人品和才学的敬佩之情。

第一句“江南多名山,少有琅琊比”,直接点明了主题——赞美欧阳修的山水之美。江南地区有许多美丽的名山,但很少有比得上琅琊山的。这一句中的“少有”二字,既表明了欧阳修山水之美在众多名山之中的独特之处,又暗示了欧阳修山水之美的难得可贵。

第二句“琅琊盛泉石,晚得幽谷美”,进一步强调了欧阳修山水之美的独特性。琅琊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为有丰富的泉水资源,而且因为这里有一片幽深的山谷。这里的山水之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自然之美。

第三句“将非造物者,留以待君子”,进一步表达了欧阳修山水之美的独特性。欧阳修认为,大自然是创造万物的主体,而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只有像他这样的智者才能发现并欣赏到这些美丽的山水。同时,他也将这些美景留给了那些有志于探索自然奥秘的人。

第四句“乃知智且仁,必好山与水”,进一步强调了欧阳修的智慧和仁爱之心。他不仅关注山水本身,更注重山水与人的关系。他认为,山水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形态,更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宁静的感受。因此,他才有了这样的感慨——只有具有智慧和仁爱的人才能够欣赏到山水之美。

第五句“公有高世材,此山共森峙”,赞美欧阳修具备卓越的才能和品德。他不仅有高超的学识和才能,还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使他能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这些品质也让他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原则和底线,不被权力和金钱所动摇。

第六句“公有济物心,此泉共清泚”,赞美欧阳修具有济世救人之心。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一颗心,才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在面对诱惑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同时,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七句“泉始居地中,隐塞未如此”,继续赞美欧阳修的山水之美。泉水最初只是隐藏在地底下的水脉,直到后来才逐渐露出水面形成溪流。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磨砺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同样地,欧阳修的山水之美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才显得如此美丽动人。

第八句“今为万丈流,近自一勺始”,进一步赞美了欧阳修的山水之美。泉水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而它的源头就隐藏在地下不起眼的位置。这正是欧阳修山水之美的缩影——从一个小小的源头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一条壮美的江河。同样地,欧阳修的山水之美也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九句“东浮沧溟广,下益松桧喜”,描写了泉水向东流淌的情景。泉水在浩荡的大海中畅快地流淌着,下方生长着茂密的松树和苍翠的桧树,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这不仅是对泉水美景的描写,更是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生生不息让一切生物都能够在这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第十句“奈何公之惠,及更局千里”,感叹欧阳修的恩惠。他给予人们的帮助和恩泽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让人们感到十分感激和敬仰。这种恩惠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启迪和引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实现梦想。

第十一句“安得从公居,曲肱偃吾几”,表达了对欧阳修居住环境的向往。他居住在一个优美宜人的山谷之中,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如果能够追随在他的身边学习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就好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珍惜。

第十二句“安得从公游,枕石洗吾耳”,表达了对欧阳修旅行生活的向往。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徜徉漫步、领略风光。如果能跟随在他的身边一起旅行、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就好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美好旅途的回忆和期待。

第十三句“是非付天壤,尘事如脱屣”,表达了对超然物外的态度。他认为世间的是非恩怨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不值得计较的东西。而那些世俗的名利和纷争就像是被抛弃的鞋子一样毫无价值可言。这体现了欧阳修的人生哲学——淡泊明志、宠辱皆忘。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让他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提升自我价值。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被世俗所迷惑不要被功名利禄所拖累。

第十四句“当为谷中叟,肯为轩冕起”,表达了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他认为既然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和生活方式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不要为了名利地位而奔波劳碌。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为了名利地位而奔波劳碌之人的鄙视和不屑之情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