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儿暮归钱满把,田翁秋收禾满野。
人生勤苦必有获,天事岂常遗拙者。
鄙夫能言知读书,十五著论惊群儒。
文章不作少壮用,白发垂领皮肉粗。
作官不如闲日多,得禄无若饥寒何。
百年陈人谁比数,满眼贵士难经过。
欲为揣摩心智短,欲学造请颜色赧。
黄金难成丹砂贵,紫芝将秀白日晚。
退居长安百不为,出门无马还步归。
高天报施固有待,可得不如翁与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出门无马,市儿暮归钱满把。
出门时没有马,孩子们晚上回到家后,手里拿着满满的钱币。
田翁秋收,禾满野。
田间老翁在秋天收割庄稼,田地里已经长满了稻谷。
人生勤苦必有获,天事岂常遗拙者。
人们通过勤劳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自然的事情怎么会常常遗忘那些勤奋者呢?
鄙夫能言知读书,十五著论惊群儒。
一个平庸的人虽然能说会道,但只是知道读书,十五岁就写出了震惊众人的文章。
文章不作少壮用,白发垂领皮肉粗。
文章不应该只用于年少时期,因为随着年岁增长,头发下垂,皮肤松弛粗糙。
作官不如闲日多,得禄无若饥寒何。
做官不如悠闲自在的时候多,得到俸禄也比不上饥饿寒冷。
百年陈人谁比数,满眼贵士难经过。
在百位长寿的老人中,又有谁能与之相比?到处都是富贵的人,很难有机会接触他们。
欲为揣摩心智短,欲学造请颜色赧。
想要研究揣摩别人的心思,但是又感到惭愧。
黄金难成丹砂贵,紫芝将秀白日晚。
黄金难以变成丹砂那样珍贵,而紫芝在白日里就能生长出来。
退居长安百不为,出门无马还步归。
退隐到长安后,一百件事情不做,出门时没有马匹,只能步行回家。
高天报施固有待,可得不如翁与儿。
天空自有它的报应,但是能够得到的不如老人和孩子。
注释:
- “市儿”:指晚市的孩子。
- “钱满把”:形容孩子手中有钱很多的样子。
- “田野”:指田野上庄稼成熟的景象。
- “田翁”:指在田园劳作的老农。
- “秋收”:指秋季的农作物收获。
- “勤苦”:勤奋刻苦。
- “报施”:报恩或施恩。
- “翁与儿”:指老人和孩子。
- “文章”:泛指文才或学问。
- “揣摩”:推测、揣度。
- “造请”:拜见,谒见。
- “颜鬓”:形容人的容颜。
- “陈人”:这里指老人。
- “过”:经过,路过。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长安”:古都名,今陕西省西安市。
- “无马还步归”:没有马,只能步行回家。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不可预料的,人世间的祸福也是不可预测的。
- “退居”:指退休隐居。
- “高天”:天空,天空中。
- “报施”:恩惠,恩惠的回报。
- “翁与儿”:老人和孩子。
- “心短”:心志不坚定、不坚强。
- “文章”:文才或学问。
- “色赧”:脸色红润。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高天”:天空。
- “报施”:恩惠。
- “翁与儿”:老人和孩子。
- “心短”:心志不坚定、不坚强。
- “文章”:文才或学问。
- “色赧”:脸色红润。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高天”:天空。
- “报施”:恩惠。
- “翁与儿”:老人和孩子。
- “心短”:心志不坚定、不坚强。
- “文章”:文才或学问。
- “色赧”:脸色红润。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高天”:天空。
- “报施”:恩惠。
- “翁与儿”:老人和孩子。
- “心短”:心志不坚定、不坚强。
- “文章”:文才或学问。
- “色赧”:脸色红润。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高天”:天空。
- “报施”:恩惠。
- “翁与儿”:老人和孩子。
- “心短”:心志不坚定、不坚强。
- “文章”:文才或学问。
- “色赧”:脸色红润。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高天”:天空。
- “报施”:恩惠。
- “翁与儿”:老人和孩子。
- “心短”:心志不坚定、不坚强。
- “文章”:文才或学问。
- “色赧”:脸色红润。
-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 “百不为”:一百件事情不做。
- “过”:经过,路过。
- “高天”:天空。
- 恩惠的回报。
- 人世间的祸福也是不可预测的。
- 作者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句多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感慨。此诗便是其中一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