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九日胜前期,谁把茱萸压桂枝。
天地尽从骚国老,风烟何似蒋陵时。
故人四海知谁健,白发黄花总奈吹。
满座衣冠陈迹远,明年复忆去年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此诗前四句写重阳节,后四句写诗人重九时的感受和思考。

“风流九月胜前期”,重阳时节,登高赏菊是古人的传统习俗,作者以“风流”二字点明节日的气氛,用“胜前期”表明重阳节之隆重。

“谁把茱萸压桂枝”,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茱萸、桂花都是人们常用的香料,用来辟邪,茱萸又叫越椒,在屈原《九歌·国殇》中有“援薜荔之山兮,贯阿那其东”的句子,而“桂”字在古乐府中常与“茱萸”连用,如《西京杂记》卷一载:“汉武帝宫人贾氏女,能为江都令歌舞,时武帝在柏梁台,召太子(刘据)及诸王孙侍坐,诏乐人作端为上寿……上起舞,自投王(广平王)君(刘屈牦)曰:‘自苦人,寿不得长!’上乃为寿贾充,因吹笛为《落雁行》。”又见《晋书·张华传》:“有献甘菊蔓者,帝服食焉,数月,体渐肥美,发黑光润,齿落更生;帝甚悦,赐帛二十匹。”所以这里说“谁把茱萸压桂枝”,意即重阳节那天,人们多将茱萸、桂枝等香料挂在门上、枝头。诗人用此意写出了重阳节的风俗特点。

“天地尽从骚国老”,诗人化用了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大乱,而自己却能够清醒地看待问题。诗人用“骚国老”来指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楚怀王时被放逐到长江流域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的沦陷,忧心如焚,遂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风烟何似蒋陵时”,诗人用“蒋陵时”来代称汉代名将马援。马援曾任交趾(今越南中部一带)太守,曾派兵击退入侵者,并开垦农田,使当地成为“冲风所激,水波不兴,户不闭户,人人自足”(班固《汉书·马援传》)的地方。这里的“风烟”指边远之地。诗人认为现在战乱频仍,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哪里像马援当年治理边陲时那样安定祥和呢?

“故人四海知谁健”,诗人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说,那些四海之内都闻名的才德之士,他们的健康情况如何呢?他们是否也像自己这样,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了呢?

“白发黄花总奈吹”,诗人化用杜甫《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秋兴八首》其八)。意思是说,满头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都已长出来了,真是无可奈何啊!诗人用“吹”字形容岁月无情地催人老去。

“满座衣冠陈迹远”,诗人用“衣冠”一词代指古代文人学士。意思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一些衣帽笔具俱全的大儒,可是他们的遗迹却已经远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殿堂而已。

“明年复忆去年诗”,诗人用典指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其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说,明年此时,又将是重阳佳节了,诗人不禁想起去年的重阳佳节。

“鉴赏”:这首七言律诗,借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首联先写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登高赏菊。这里既写了节令,又写出人们欢度佳节的情景。

颔联写议论抒情:面对国家的动乱和社会的不安定,诗人感慨良多。他借用屈原和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清醒的认识。

颈联写感慨:诗人感叹自己的年岁已高,白发、黄花,只能任凭风吹日晒了。

尾联写怀旧:诗人回忆去年的重阳佳节,想到今天已是一年重阳节,不免感慨万千。

综观全诗,诗人通过描写节日的景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关注国家大事的精神。

【答案】

示例: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山、佩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可以驱虫去病的植物。重阳时节气候转凉,古人认为此时佩戴茱萸可以避邪。同时,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怒放,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作为寄托高洁情操和坚贞气节的象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