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人更堪秋日,长似岁难度。相携去、晼晚登高,高极正犯愁处。常是恨、古人无计,看今人痴绝如许。但东篱半醉,残灯自修菊谱。归去来兮,怨调又苦。有寒螀余赋。湖山外、风笛阑干,胡床夜月谁据。恨当时、青云跌宕,天路断、险艰如许。便桥边,卖镜重圆,断肠无数。
是谁玉斧,惊堕团团,失上界楼宇。甚天误、婵娟余误。悔却初念,不合梦他,霓裳楚楚。而今安在,枫林关塞,回头忆著神仙处,漫断魂飞过湖江去。时时说与,地上群儿,青琐瑶台,阆风悬圃。琵琶往往,凭鞍劝酒,千载能胡语。叹自古、宫花薄命,汉月无情,战地难青,故人成土。江南憔悴,荒村流落,伤心自失梨园部,渺空江、泪隔芦花雨。相逢司马风流,湿尽青衫,欲归无路。
以下是对《莺啼序·其三》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 逐句释义:
- 愁人更堪秋日,长似岁难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感到格外愁苦的心情,仿佛比平时更加难以忍受。这里的“愁人”指的是作者本人,而“更长似岁难度”则是说心情之沉重如同一年中最艰难的时候。
- 相携去、晼晚登高,高极正犯愁处:诗人与友人携手而行,来到一个高处,准备登高望远。然而,当他们到达高处,诗人突然感到忧愁涌上心头。这里的“晼晚”意为傍晚时分,“犯愁处”则是指登高的地方。
- 常是恨、古人无计,看今人痴绝如许:诗人常常感叹古人没有解决这种困扰的办法,而现代的人却显得如此愚昧和执着。这里的“痴绝”形容现代人对某些事物的迷恋或执着到了极点。
- 但东篱半醉,残灯自修菊谱:尽管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愁,但他仍然选择在东篱下饮酒,并自娱自乐地修理菊花。这里的“半醉”可能是指微醺的状态,而“修菊谱”则是指制作菊花酒的过程。
- 归去来兮,怨调又苦:诗人决定回家,并表示自己的心情又增加了几分哀怨。这里的“归去来兮”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意为返回故乡。而“怨调又苦”则是说内心的哀怨变得更加深刻和痛苦。
- 有寒螀余赋:诗人想象寒蝉的叫声仍在耳边回荡,似乎它还在继续吟唱自己的悲歌。这里的“寒螀”是指秋天特有的昆虫——寒蝉,而“余赋”则指它的鸣声。
- 湖山外、风笛阑干,胡床夜月谁据: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湖边的山水之外,那里有风吹动的竹笛声,还有一张胡床靠在月光下。这里的“阑干”是指栏杆,而“胡床”是一种北方常见的轻便坐具,常用于夜晚休息或娱乐。
- 恨当时、青云跌宕,天路断、险艰如许:诗人回忆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志向像直升的青云一样高远,但后来的道路却变得坎坷和艰难。这里的“青云跌宕”形容志向高远,而“天路断、险艰如许”则是指后来的道路变得崎岖曲折,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 译文:
- 愁人更堪秋日,长似岁难度:在这秋天的日子里,我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孤独,这比往年更加难以承受。
- 相携去、晼晚登高,高极正犯愁处:我和朋友手拉手走到一个高处,希望在那里找到一些慰藉,然而当我们站在高处时,却发现心中充满了忧愁。
- 常是恨、古人无计,看今人痴绝如许:我经常感叹,古人似乎没有解决这些烦恼的方法,而我的朋友们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痴迷之中。
- 但东篱半醉,残灯自修菊谱: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在某个角落喝上一两杯,然后独自摆弄着菊花,寻找一丝宁静。
- 归去来兮,怨调又苦:我决定回到我的家,心中充满了哀怨。
- 有寒螀余赋:寒蝉的鸣叫声还在耳边回响,仿佛它还在继续讲述它的悲歌。
- 湖山外、风笛阑干,胡床夜月谁据:我在湖边看着远处的山水,听到风吹过的竹子发出的声音,还有那一张胡床靠在月光下,似乎有人在那里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
- 恨当时、青云跌宕,天路断、险艰如许:我回想起过去的日子,那时候的梦想就像直冲云霄的彩虹一样美丽,但现在的路却变得如此艰难和曲折。
-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婉约词作。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的追忆。同时,词中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情绪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意境营造,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