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与瀑泉疏,劳公下檄书。
极知居陋巷,不似宿精庐。
奴客辞看犊,邻人畏借驴。
何时儿子壮,聊为举篮舆。

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方寺丞招宿瀑上不果:
    “方寺丞”可能指的是方文(字子中,号文简),一位北宋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宿瀑上”意味着在瀑布之上过夜,但未成功实现。“不果”表示未能如愿。
  2. 久与瀑泉疏,劳公下檄书:
    “久”和“疏”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暗示了作者对瀑布的感情和思念。而“劳公下檄书”则说明有官方的召唤或命令,可能是为了某种公务或任务。
  3. 极知居陋巷,不似宿精庐:
    “极知”表示非常清楚,”居陋巷”可能意味着生活简朴或居住在较为贫瘠的地区。”精庐”则指精致的住所或书房,这里用来比喻理想的居住环境。
  4. 奴客辞看犊,邻人畏借驴:
    这两句描绘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奴客”是指仆人或随从,他们拒绝观看牛犊,可能是因为害怕或不感兴趣。而”邻人畏借驴”则描绘了邻居们对于借用驴车的恐惧或担忧,可能是由于对驴车的不熟悉或担心安全问题。
  5. 何时儿子壮,聊为举篮舆:
    这一句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和对未来的希望。”儿子壮”意味着孩子长大成人,能够自立。”聊为举篮舆”则是指在孩子长大后,可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用篮子推着车子回家。
    接下来是译文:
    方文被寺庙的僧人邀请去瀑布上方过夜,但他未能如愿以偿。因为长时间与瀑布相隔,他不得不写下一封官府的公文。他深知自己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不像住在精致舒适的房间里。他的仆人和随从都不愿意观看牛犊,而邻居们也因为害怕借用驴车而不敢轻易借给他们。然而,当他的孩子长大成人时,他会高兴地用篮子推着车子回家。
    赏析:
    整首诗通过描绘方文与瀑布、官府公文、邻居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情感。诗中的“久与瀑泉疏,劳公下檄书”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而“极知居陋巷,不似宿精庐”等句子则揭示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致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何时儿子壮,聊为举篮舆”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