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
【注释】
挽水心先生二首:这是诗人写给水心先生的两首诗。水心先生是李贽的老师。
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所学的学问像高山大海一样深广,但无法全部传授给别人。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没有听说去拜访过被商纣王流放的箕子,只见到为孔丘写碑文的扬雄。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在京城来陪伴哀悼,没有人敢替孔子撰写碑文。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众多的门徒弟子,谁能真正懂得老师的教导呢?
【赏析】
《挽水心先生二首》,这两首七律,是诗人给已故老师李贽写的挽诗。全诗一气呵成,直叙其事,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感情真挚而又悲怆,读来令人凄然伤神,颇能体味出作者对恩师不幸之死的悲痛之情。
第一首起句“所学如山海”,意谓老师学识渊博,其学问之深广大如山如海,不可尽数。接着“吁嗟不一施”,感叹自己所学不能全都教给老师。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学识渊博,自己难以尽述的无奈感伤。“未闻访箕子”,箕子,即比干,商纣王时期的忠臣,被纣王剖心而死。《左传》僖公四年载:“纣杀比干,夷之于牖。”《史记·殷本纪》载:“比干曰:‘吾非纣取亲,今主可谏,而怒犹未歇也。”这里借指老师虽忠诚耿直,但终因直言劝谏而被纣王所杀。“但见诔宣尼”,“宣尼”,指孔子。扬雄有《太玄赋》云“赞文王之功德兮,亦既诔矣”。扬雄作《太玄赋》,颂扬周文王,而以“文王”指代孔子,意谓老师生前虽为孔子立传,但死后又遭人诋毁。“空郡来陪哭”,“空郡”,指京城。“陪哭”,陪同吊唁。“无人敢撰碑”,意思是在京城前来吊丧的人很多,但没有谁敢替老师撰写碑文。
这首诗的前四句,从两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老师不幸遭遇的感慨和同情。一方面感叹自己所学不能尽传于老师;另一方面,又痛惜老师生前虽然受到赞誉,身后却遭到诽谤。后三句则进一步写明,自己虽曾为老师撰碑记功,但却无权替他立传。最后一句“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意为众多的门弟子中,谁能真正理解老师的教诲呢?言外之意是门弟子们多是盲目地崇拜老师,而真正的弟子却是凤毛麟角。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与第一首诗相同,都是说自己所学的如同深山大海那样广阔深厚,然而却不能全部传授给老师。“未闻访箕子”,与第一首同,都是说老师生前虽曾受到孔子的赞誉,但死后却遭到了诽谤。“空郡来陪哭”,与第一首相同,都是说在京城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人替老师撰写碑文。
此诗的前四句仍然写明自己对老师不幸遭遇的感慨和同情。“纷纷门弟子”,与第一首“纷纭门弟子”相同。“若个解称师”,意即门弟子们多是盲目地崇拜老师,而真正的弟子却是少之又少。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若个解称师”,与第一首的“无人敢撰碑”相呼应,都是强调自己作为老师的学生,却不敢为老师撰写碑文。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恩师不幸遭遇的哀叹和痛惜。作者通过这两首诗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老师生前虽然受到世人的赞誉,但死后却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他希望后人能够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成就,不要再对他的死亡进行无端的指责和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