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水心死,麈柄独归公。
于易疑程氏,惟诗取晦翁。
二箴家有本,孤论世无同。
不复重商榷,骑鲸浩渺中。

【注释】

南塘:指南塘书院。

水心:水心先生。

麈柄独归公:比喻您像麈尾一样,把学术的权杖交给了公家。

于易:指《周易》。易有经传之分,程颐认为经义难明,而传文易晓,故说“疑”。程颐是程氏兄弟中程颢、程觺的弟弟。晦翁:指陆九渊,陆九渊是陆王心学的创始人。

二箴:指朱熹的《大学章句序》与《中庸章句序》。

孤论:指陆王心学的独立思想。

商榷:指对某事进行讨论、商议。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为赵汝谈写的。赵汝谈,南宋学者,字元叔,号南塘,南塘人。绍兴年间,任秘书省正字。乾道八年(1172),以右迪功郎直秘阁知建康府。淳熙四年(1177),改徽猷阁待制,提点湖北刑狱兼湖北路安抚使。后升任湖南、江西等路宣抚使。宝祐五年(1257)十二月,卒于临安。

赵汝谈在两宋之交,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既精研儒学经典,又旁通百家,尤其重视心学的研究。他曾在《论语解》中指出:“程门所传者,唯‘敬’、‘静’二字。”又曾对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两首《挽南塘赵尚书》诗就是专门为他的学问所作的颂词。

第一首《挽南塘赵尚书二首·其一》,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前两句是说自从水心先生逝世以后,只有你(即赵汝谈)把学术大权的重担担起了。这里,诗人用“水心”来称誉赵汝谈,是因为赵汝谈在宋代儒学中,被人们视为继承和发扬光大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独归公”中的“公”,是指赵汝谈本人。因为“麈柄”是手执麈尾,象征权威和地位;“公”则表示赵汝谈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第三句是说,对于《周易》这部经典著作,你怀疑程氏的解释而取信于陆氏的解释。这两句诗赞扬了赵汝谈在学术研究中的独到见解,并肯定了他对陆王心学的支持和倡导。

末两句是说:你撰写的《二箴》一书,已经流传于世了。而你的学说则没有相同的主张和看法。这两句诗赞扬了赵汝谈的学术成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赵汝谈学说独树一帜的赞赏之情。

第二首《挽南塘赵尚书二首·其二》也是一首四句诗,内容如下所示:

自从水心死,麈柄独归公。

于易疑程氏,惟诗取晦翁。

二箴家有本,孤论世无同。

不复重商榷,骑鲸浩渺中。

前两句是说自从水心先生逝世以后,只有你(即赵汝谈)把学术大权的重担担起了。其中,“水心”是专指水心先生的名字;“麈柄”是指执麈尾,用来代表权威和地位;“公”则是对你个人的尊称。

“于易疑程氏”,意思是说在《周易》这部经典的解释上,你是怀疑程氏的解释而取信于陆氏的解释。“惟诗取晦翁”(这里的晦翁指的是陆九渊),意思是说在诗歌创作上,你是取法于陆九渊而不是取法于程颐。

后两句是说:你已经撰写了《二箴》一书,它已经流传于世了。而你的学说则没有相同的主张和看法。“重商榷”中的“重”是强调的意思,在这里表示再次商讨和评论的意思;“骑鲸”是指乘着鲸鱼遨游四海的意思,这里表示要像鲸鱼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广阔的学术海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