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疏鸣阳易,翻身出昼难。
无家归蜀道,有敕管严滩。
席稿臣言戆,分茅圣度宽。
空令同馆士,极目认帆竿。
【注释】
①饯送高大著出镇严陵:在宴会上为高大著送别。严陵,县名,在今湖北省。
②抗疏鸣阳易(yuàn):指张籍《酬朱庆余》诗中的“鸣筝金粟柱,羞见白芙蓉”一句。鸣,弹奏。阳易,即阳益,地名,在今四川资中。
③翻身出昼难:形容艰难困苦。昼,日间。
④无家归蜀道:指回故乡蜀地,即四川的路途艰难。无家,无家可归。蜀,指四川。
⑤有敕管严滩:有命令管理严滩(今属浙江省)。敕,命令。滩,水边险要处。
⑥席稿臣言戆(gǎn):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草”,即指诗人自己。草,这里用来形容诗人。
⑦分茅圣度宽:指李白《行路难》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用尽英雄只如此,例向青萍三尺剑”中的“分茅”,即指划分封地。圣度,指皇帝。宽,宽大,宽容。
⑧极目认帆竿:极目远眺,辨认着江中渔船上的船桅。极目,极目远眺。帆竿,指船上的桅杆。
【赏析】
此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作者为送友人高大著出镇严陵而作。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院学士等职。严陵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曾游历的地方,因此,此诗以送别严陵为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爱之情,也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哲理。全诗风格明快,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热烈。
首联两句,诗人先点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即在宴会之上为高大著送别。接着写高大著即将离京赴任严陵。从“抗疏鸣阳易”、“翻身出昼难”可以看出,高大著此次离京赴任,是在艰难险阻之中,但诗人并未因之而沮丧。这两句诗表现了送者的心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颔联两句,写高大著离京赴任之后的生活道路。前句说,回故乡蜀地的路艰难曲折,后句写严陵地处水边险要之处,有命令管治严滩(今属浙江省)之事。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高大著的艰苦旅程,而且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颈联两句,写诗人自己的遭遇。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豪放不羁的个性。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心境。
尾联两句,写诗人面对友人离去时的情景。诗人站在江边远望,辨认着江中渔船上的船桅,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开阔深远,富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