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汝,作意欲空之。
童子持竿□,□家挂纸祈。
□□□已载,蔡谱偶然遗。
秋至扫□□,殆非人力为。
【注释】
又和南堂十首:又作《南堂诗》十篇。
□□负汝:□,指南塘。负汝,犹言负我。
作意欲空之:意谓想使南塘成为无物之处。作意,有意。空之,即无之,使之成为空的。
童子持竿□,□家挂纸祈:童子,指作者自称。持竿、挂纸,是其为钓者的形象描写。祈,祈求。
□□□已载,蔡谱偶然遗:蔡谱,相传为晋人蔡邕所著。载,记载。偶然,偶尔。
秋至扫□□:秋季来临,收拾掉地上的草叶竹枝等。
殆非人力为:恐怕不是人力所能为的。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自然景物的七绝,诗人以拟人手法写出了一幅秋日南塘垂钓图,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全诗意境清幽,风格简淡。
开头一句“□□负汝”,就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一个“负”字,将南塘与作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在南塘中垂钓,仿佛南塘就是他自身,而南塘也似乎负有某种使命,它要完成的使命就是让作者实现“空之”。这里的“空之”二字含义丰富,既包含了作者希望南塘成为“无物之境”的主观愿望,也包括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他愿意把南塘变成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以便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第二句“童子持竿□”,是对作者形象的生动刻画。这里用“童子”来代称作者本人,突出了作者天真无邪、不拘世俗的个性特点。同时,“持竿”这一动作也暗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既轻松愉快,又略带些许寂寞和孤独。
第三句“□家挂纸祈”,则是对南塘周围环境的具体描绘。这里的“□家”,指的是渔翁们所居的小屋。渔翁们为了祈求丰收,常常在南塘边挂纸祈祷。这些纸片随风飘舞,宛如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而“纸祈”二字,则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联系起来,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第四句“□□□已载,蔡谱偶然遗”,进一步描绘了南塘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指的是秋天到来时,南塘周围落叶纷飞的景象。而“蔡谱”则是借用《蔡中郎集》的书名,暗指晋人蔡邕的《月赋》,其中曾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诗中的“何枝可依”与“□□”相呼应,寓意着南塘周围的树木繁茂,为鸟儿提供了栖息之地。而“蔡谱偶然遗”则表明,这些落叶并非随意落下,而是被风吹散到了南塘四周,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性,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第五句“秋至扫□□”,则进一步描绘了南塘周围的秋景。这里的“秋至”是指秋天的到来,而“扫□□”则是形容秋风扫过南塘周围的草木后,留下的一片宁静与祥和。这两句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大地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而南塘周围的美景更是让人陶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第六句“殆非人力为”,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与升华。这里的“殆非人力为”意味着南塘的美景并非完全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大自然赋予了它的美丽。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南塘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颂扬。
这首《又和南堂十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它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南塘描绘成一位富有情感的智者,让它承载着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南塘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