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注释】

(1)头白高僧行脚懒:高僧年事已高,行动迟缓,行走起来也显得有些吃力。

(2)一枝筇竹久生苔:筇竹长了苔藓,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修剪过。

(3)不逢太乙然藜照:没有遇到太阳的照耀而显得暗淡无光。

(4)时借山翁荷蓧回:时常向山翁借用柴火,以备夜间取暖。

(5)夜挂多寻萧寺壁:夜晚在寺庙墙壁上悬挂风铃,发出清脆的声音。

(6)晓拈恐化葛陂雷:早晨起床后,担心雷声会将手中的风铃震落。

(7)还师此物禅须进:归还这些物品时,必须进行一番禅理上的阐释。

(8)曾入诗人手内来:这些物品曾经进入过诗人之手。

【赏析】

《送拄杖还僧》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前四句写景,五、六两句写人,最后两句写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幽雅,富有韵味,堪称佳作。

首联“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首联描绘了高僧年事已高,行动迟缓,行走起来也显得有些吃力的情景,同时通过“筇竹”二字,又点出了僧人所持之杖,并写出了僧人所居之处的环境。颔联“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颈联“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尾联“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首联中,“高僧”即指僧人。“行脚懒”,意为行动缓慢。这句诗描写了高僧年老体衰,行动迟缓的情况。“筇竹”指的是僧人所持的拐杖,竹子质地坚韧,经久耐用。这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僧人所居之处的环境。“久生苔”三字,既形容了筇竹上生长着青苔,又暗示了僧人在此地居住的时间之长。

颔联中,“太乙”是道教中的神灵名,此处用来比喻僧人在黑夜中的孤独和无助。“藜”是一种草本植物,古人常以之为灯捻。这里,“然藜照”即指僧人手持灯捻,照亮前行的道路。“山翁”指的是山中的隐士或高人。“荷蓧”是一种草本植物,古人常用其作为燃料。这里,“荷蓧回”即指僧人经常向山翁索取柴火,以便取暖。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僧人的孤独与无助,又展现了他对于温暖和帮助的渴望。

颈联中,“萧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萧”字在这里有寂静、冷清的意思。“葛陂”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这里的“葛”字可以解释为一种植物——葛藤。“雷”字则指的是雷电。这两句诗描述了僧人夜晚在寺庙墙壁上悬挂风铃的情景,以及清晨起床后,担心雷声会将手中的风铃震落的忧虑。这不仅体现了僧人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中,“还师”一词是指归还僧人的物品。“此物”指的是那些陪伴僧人度过风雨、见证他人生百态的物件。“禅须进”三字则是指僧人需要对这些物件进行一番禅理上的阐释。这句话既是对诗句的总结,也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升华。它表明了诗人对于佛教禅宗的理解以及对僧人生活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筇竹、太乙、山翁、萧寺、葛陂、风铃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孤独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不仅传达了他对僧人生活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