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诗二十馀年矣,忽读来诗眼暂明。
处士梅曾如许瘦,化人酒莫过于清。
蛩鸣竞起为唐体,牛耳谁堪主夏盟。
事阔语长殊未竟,跨驴作么问归程。

【注释】

题永福黄生行卷:题:书写。行卷:古代考试时,考生把所做诗文抄写成卷子呈给主司,称为行卷。永福:地名。

废诗二十馀年矣:二十多年了,没有写诗。

处士梅曾如许瘦:梅花曾经如此瘦小,比喻自己的清贫。处士:古代指有学问而隐居不做官的人。梅:指梅花,这里借指自己。许:如此。

化人酒莫过于清:化人酒,指道家炼制的一种酒。清:清淡。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诗歌风格。

蛩(qióng)鸣竞起为唐体:蟋蟀叫声竞相而起,形容秋天来临的气氛。唐体:唐代诗歌的风格。

牛耳谁堪主夏盟:牛耳,古代诸侯会盟时用牛角作盟信,由长者执之,因此称盟主。这里指主盟的人。

事阔语长殊未竟:事情遥远,话儿很长,还没有说完。

跨驴作么问归程:骑马去做什么,为什么要回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联两句说,二十多年来没有写诗了,忽然读到了别人的诗,眼睛顿时亮了。“废诗”二字,道出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长期不写作的原因。“忽读来诗眼暂明”,则表明在偶然之间读到他人的佳作,使得久闭的书斋重又开启,于是旧日尘封的记忆重新被唤起,久已搁浅的创作欲望又被重新激发出来。“废诗”与“忽读”相对照,既写出了时间、环境的巨大变化,又表现了主体情感的强烈起伏,从而将读者带入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境界。

颔联两句说,梅花已经开得如此瘦弱,炼制出来的仙酒也不过如此清淡。这两句诗以梅花和仙酒为意象,分别象征了自己的清贫和高风亮节,同时寄寓着对友人品格的高扬与赞美。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傲霜寒枝形象,它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和高洁的人格。这里的梅花,既是自然景物的形象,又是诗人自身品质的象征。炼制仙酒,指的是道家炼丹术中的一种过程,其结果便是可以延年益寿的丹药或饮品,也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之酒。这里所说的仙酒,并非指真正的美酒,而是诗人用来比喻朋友的品行高洁。

颈联两句说,蟋蟀在秋天的田野上竞相呜叫,好像是在迎接一个盛大的秋天节日的到来;而牛耳这样的重要人物也难以承担起主盟的重任。这里的蟋蟀与牛耳,都是古人用以象征季节更替和人事变迁的意象。蟋蟀鸣叫,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而牛耳作为主盟之人,却难以担当起主宰天下的重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事沧桑变幻、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朋友才能的深深敬仰与担忧之情。

尾联两句说,现在你问我为何要回家,是因为路途遥远,话题太多,尚未来得及全部说完。这一联诗语言简洁,含义深远。“跨驴”,即骑驴。古人出行时常携带一驴,所以这里的骑驴,可以理解为外出游历的意思。“作么”,即做什么。“问归程”,即询问回家的道路。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在询问回家的路如何走,但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犹豫与困惑。因为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却并不多,所以诗人才会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这一联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归宿的深深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这首七绝写得非常简练,但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通过对梅花、仙酒、蟋蟀、牛耳等意象的巧妙运用,以及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功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