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客由来惮入南,仆家谏议饱曾谙。
谁云瘴雾非吾土,曾有魁躔住此庵。
身重岂容眉斧伐,时危犹要脊梁檐。
公归未必怀陈迹,留与州人作美谈。
梅州杨守铁庵
北客由来惮入南,仆家谏议饱曾谙。
谁云瘴雾非吾土,曾有魁躔住此庵。
身重岂容眉斧伐,时危犹要脊梁檐。
公归未必怀陈迹,留与州人作美谈。
注释:
- 北客:指的是来自北方的客人。
- 仆家:这里指杨守铁的家人或朋友。
- 谏议:指谏议大夫,是古代负责上奏劝谏政事的官员。
- 瘴雾:指南方湿热的气候,常被比喻为瘴气。
- 魁躔:指北斗七星中的魁星和一颗颗小星,古人认为它们能够指引方向,因此也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
- 身重:身体沉重,形容负担很重。
- 眉斧伐:形容人因劳累而疲惫不堪,如同用斧子劈木头一样。
- 时危:指国家或社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 脊梁檐:比喻一个人应该像房梁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一样,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立场。
- 陈迹:陈旧的事物或者过时的观点。
- 美谈:美好的谈话或故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杨守铁的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北客由来惮入南”,诗人以南北客的身份差异开篇,表达了北方人来南方的畏惧感。这种畏惧感可能源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第二句“仆家谏议饱曾谙”,进一步描绘了杨守铁的身份背景。这里的“谏议”是指谏议大夫,是一种官职,负责上奏劝谏政事,反映了杨守铁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四句“谁云瘴雾非吾土,曾有魁躔住此庵”,表达了杨守铁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并不认为南方的瘴气和湿气是他的故乡,相反,他曾在这里居住过,享受过这里的山水风光。这两句诗既表达了杨守铁对家乡的热爱,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六句“身重岂容眉斧伐,时危犹要脊梁檐”,进一步描绘了杨守铁的坚韧不拔和坚定立场。他虽然身体沉重,但仍然勇敢地承担着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毫不退缩。这里的“肩斧伐”形象地描绘了他承受重任的样子,而“脊梁檐”则比喻了他的坚定立场,即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保持正直和尊严。
最后两句“公归未必怀陈迹,留与州人作美谈”,则是对杨守铁的赞美和祝愿。诗人希望杨守铁回到家乡后,能够留下美好的故事和传说,成为人们传颂的对象。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杨守铁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