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岩来四十年,高僧灭度我皤然。
归葱岭路止只履,访草庵基无一椽。
狂欲片帆浮巨浸,老扶双拐到危巅。
谁人肯伴黄师伯,何不旁边著两禅。

【注释】

辟支岩:在今云南大理苍山洱海间,又名鸡足山。唐宋时,为佛教胜地。

四十年:诗人自注“四十五年”,意谓从登临开始算起。

皤然:头发花白的样子。

归葱岭路:指通往葱岭的路,即由苍山至洱海的路线。只履:一鞋。语出《法华经》:“我昔曾行于葱岭,以净衣钵施一比丘,彼人受已,便去不还。”

草庵基:僧舍基址。语出王梵志诗:“草庵何所依?”

狂欲片帆浮巨浸:指乘船游览洱海。巨浸:大水。

老扶双拐到危巅:指登苍山。双拐:拄杖。危巅:高山顶峰。

黄师伯:唐代诗人、文学家黄滔,字文江,号中岳,其诗多写山林隐逸之趣。

旁著两禅:旁边建两个禅寺。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是作者对苍山洱海的赞美之作。

前两句写自己游苍山洱海的情状和感受。上句说,我不上苍山,已有四十年;下句说,高僧已灭度,我已头发花白。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诗人用“四十年”与“皤然”相对,表明自己虽未登苍山但已四十年了,而登了苍山之后,更觉得苍山高峻,景色壮美,因而感叹自己的衰老。

后两句写自己在苍山洱海的漫游情景。上句说他已回到葱岭路上,只留下一只鞋作为标记;下句说他已经访问过草庵,但草庵基已被拆,只剩下一个空桩子。这两句是写自己虽登上苍山洱海,但并未找到当年隐居的地方。这两句既表明诗人对过去隐居生活的留恋,又表明他仍想继续寻找新的生活场所。

末两句说,我多么希望能像黄滔那样,能有一个和尚陪伴在身边,让我一同欣赏苍山洱海的美景,但我没有这样的人,只能在旁边建两个小寺,供我参禅打坐了。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借“黄师伯”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谁人肯伴黄师伯”,诗人自问自答,意思是没有人愿意陪侍自己同游苍山洱海。“何不旁边著两禅”,则是诗人自问,意思是为什么不在旁边建两个小寺,供自己参禅。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隐者的敬慕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是写苍山洱海的。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绘诗人登山远望的所见,并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诗人的游览过程,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全诗结构紧凑,前后呼应,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