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跌始知筇有力,怯寒常以衲蒙头。
诗名吾不如公干,清兴君何减子猷。
林下方将分半席,江边作么返扁舟。
骚坛尚有阳岩在,岂必担簦更远求。

【注释】:

谢王尚贤见访:谢安,字安石。尚贤,即崇尚贤才。

畏跌始知筇有力:拄杖是竹子做的,怕摔坏,所以常把它拿在手中摸索。

怯寒常以衲蒙头:和尚们冬天穿衲衣取暖,所以用它来盖头。

诗名吾不如公干:陶公,即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云:“吾家子敬,有孝性也。”公干,即王子敬。

清兴君何减子猷:谢安《兰亭集序》记王羲之以兰亭集会为清兴,王徽之比谢安的清兴更胜一筹。子猷,即王徽之。

林下方将分半席,江边作么返扁舟:林下,指山林。方丈是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此处借指隐居。林下方丈,指隐居山林。分半席,指分席。作么,即做什么。返,还。扁舟,小船。

骚坛尚有阳岩在,岂必担簦更远求:骚坛,即汉末魏晋间的竹林七贤。阳岩,指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东北。陶潜曾自比于阳羡,故称“骚坛”。担簦,即担笈。古人出远门携带书笈,因称行旅为担簦、担笈。

【赏析】:

这首五律,是作者对友人来访而写的一首诗。诗人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自己不愿出仕、不慕名利的隐逸生活态度。全诗语言朴实、清新自然、平易晓畅而又不失典雅。

首联“畏跌始知筇有力,怯寒常以衲蒙头”两句,写诗人初到朋友家时的心情。筇杖是竹制的手杖,因怕跌倒而感到筇杖有力;衲衣则是和尚穿的布衣,因怕冷而常常用它来裹住头颈保暖。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

颔联“诗名吾不如公干,清兴君何减子猷”,是说陶渊明(即陶潜)的诗名不及谢安(即谢玄),而自己的清兴(即闲情逸致)却不亚于谢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陶潜的仰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清逸生活状态的自信。

颈联“林下方丈将分半席,江边作么返扁舟”两句,写诗人与朋友一起隐居山林的情景。林下方丈,指的是隐居山林的处所;分半席,意味着共享一份宁静的生活;作么,就是做了什么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尾联“骚坛尚有阳岩在,岂必担簦更远求”两句,是说虽然自己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但依然怀念着陶渊明等人的风采。同时,也暗示自己并不需要远离家乡去追求更高的理想。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又透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