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声谢绛灌,勿毁洛阳人。
岁晚治安策,谆谆礼大臣。

【注释】

杂咏一百首(《全唐诗》作《杂咏》,共一百二十首):指作者的一组咏物诗。

苌弘:即苌叔阳,字子期,周朝末年人。

寄声谢绛灌:意思是请托绛公和灌公向朝廷进言,不要伤害洛阳的人。绛公,名越人,汉文帝时为中大夫;灌公,名仲华,汉武帝时为大司马。

岁晚治安策:指西汉元帝时,王莽、刘歆等诬陷成帝、哀帝父子,欲废太子而立刘婴为帝,大臣们议论纷纷,刘向提出“以安宗庙”的安定之策。

谆谆礼大臣:指西汉哀帝时,王莽专权,用重刑酷法残害百姓,刘向建议:“宜令诸宰上封事与尚书,且勿许以闻。”并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惟与侍臣延议,平白正定,得如故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借对古贤的赞美,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

开头两句是自序,诗人把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寄托在古代圣贤身上,表达了对贤臣良将的怀念之情。“寄声谢绛灌”,意谓请托绛公、灌公向朝廷进言,不要伤害洛阳的人。“洛阳”,即洛阳城,这里代指洛阳人。这两句表明作者希望贤臣能进言之愿望。

中间四句是诗人自陈。他希望当政者像西汉元帝时一样,采纳他的“岁晚治安策”,不要因为王莽、刘歆等人的诬告陷害,就动摇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谆谆礼大臣”,意思是说,他希望大臣们能够像汉武帝时那样,用平和的方式劝谏皇帝。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慨。“岁晚治安策”,“岁晚”,指国家衰败之时;“治安策”,指治理国家的策略或措施。诗人的意思是说:国家已经衰弱了,如果再听信小人的谗言,那么国家就没有救了。“谆谆礼大臣”,是指大臣们在朝廷上反复劝说皇帝,但皇帝还是不能听取他们的忠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当前形势的忧虑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关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