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注释】
- 筑城行:即《筑城行》,乐府旧题。
- 杵声丁丁:捣衣的声音,形容劳动的繁忙景象。惊后土:把声音传到地下。
- 遍村开田:全村都开始耕田。起窑灶:在村庄周围建造窑炉。
- 望青斫木:砍伐树木准备盖房。作楼橹:做船。
- 白棒诃责:以棍棒鞭打斥责。如风雨:像风雨一样猛烈。
- 汉家丞相:汉代的丞相,此处指汉景帝时的丞相申屠嘉。忧边:忧虑边疆。
- 齾齾(jī):壁垒相连的样子。鱼鳞:这里指城墙。
- 萧疏:萧条荒凉,人烟稀少。
- 列屯戍:设置兵营、烽火台等边防哨所。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筑城的诗。《古诗源》引沈德潜评:“首章写民工之苦乐,次章写官吏之苛酷,三章写筑城之劳大,四章写筑城之功成。”
首句“万夫喧喧不停杵”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场面,万夫忙碌地挥舞着杵槌,不断敲打着衣物。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筑城工程的艰巨与紧迫。接着,“杵声丁丁惊后土”进一步强调了杵声对地下的震撼力,将这种场景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惊后土”也隐含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遍村开田起窑灶”一句则描绘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他们辛勤耕种、修建窑灶,为筑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而“望青斫木作楼橹”则展示了他们在建筑上的才能,将木材砍伐后加工成高楼大橹,为筑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内容既展示了农民们勤劳朴实的一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家园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恐惧。
随着天寒日短,工作变得越发艰难而急促。“天寒日短工役急”,天气渐冷,时间却过得很快,这使得工作更加紧迫。“白棒诃责如风雨”则形象地描述了官吏的严厉与苛刻,他们如同狂风暴雨一般斥责工役,使得整个场面充满了压抑与不安。
“汉家丞相方忧边”一句还揭示了筑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汉景帝时期的丞相申屠嘉正因国家边疆战事而感到忧虑,他不得不亲自参与筑城工作,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而“筑城功高除美官”则表明,一旦完成筑城任务,申屠嘉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官职和荣誉。这既是对他努力工作的回报,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诗篇转向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两句,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曾经的广袤原野如今已经变成了战乱频发之地,烽火连天、屯戍不断。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也引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这句诗更是直击人心。高高的城墙虽然坚固如铁,但实际上却是一座座冰冷的囚笼,将人们束缚在其中无法自由呼吸。城中的人们则显得格外萧条荒凉,人烟稀少,仿佛被世界遗忘。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也引发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深思。
本诗通过对筑城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它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