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大梁行》。
首句“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描述了在大梁城中,皇帝为胡人设置毡屋的情景。这里“毡屋”指的是用毡子做的房屋,可能用于招待外国使者或者贵族,体现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而“胡结束”则是形容胡人的服饰,这里的“结束”指的是头巾或头饰,可能是指胡人的帽子或头巾。
“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描绘了胡人少年在欢笑中,而老人们则在悲伤中回忆着历史上的屈辱。这里的“二帝蒙尘”指的是历史上的两位皇帝被俘,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生活在他国。这反映了当时唐朝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也暗示了唐朝的衰落和外族的入侵。
第三句“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仇恨的延续和对和平的渴望。这句诗中的“国君之雠”指的是两国之间的仇恨,“乌虖”是感叹词,表示感慨。“通百世”则表示这种仇恨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无人按剑决大议”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解决这种仇恨,只能默默忍受。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最后一句“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这里“偏师缚颉利”指的是一支军队能够成功捕获颉利可汗,这是唐朝与周边国家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一驴驮载送都市”则表示胜利后的胜利者将被送到城市中展示他们的荣耀。这反映了诗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人民的情感,展现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