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结丝絇侍玉旒,暮年身世寄沧洲。
丑容讵得陪三阁,强项安能事五楼。
何用渡芦登彼岸,偶然斩草乐斯邱。
牧童窃听商歌起,此老胸中不著愁。
【注释】
(1)丝絇:系在腰间的丝带。“侍玉旒”指侍奉皇帝,玉旒为皇帝冠上的珠宝串饰,这里指皇帝。
(2)丑容:丑陋的容颜或相貌。三阁:指东宫、南官和西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五楼:指北宫、南宫、中台、太子宫和长乐宫,是皇帝的居所。
(3)渡芦:渡过芦苇。彼岸:指陆地。斩草:比喻铲除祸根。这里指消除烦恼。
(4)商歌:商朝的歌曲,古代以商调为主,故称“商歌”,这里指民间歌曲。
(5)斯邱:这地方,指隐居之所。
(6)牧童:放牧的孩子。商歌起:牧童听到商歌,起身劳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写的。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世事的淡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
首句“曾结丝絇侍玉旒”意为“曾经侍奉过皇帝”。这句表达了诗人曾经侍奉君王,享受过尊贵的生活。但第二句“暮年身世寄沧洲”则透露出诗人已经看透了名利,决定放下红尘,回归自然。这里的“沧洲”指的是荒凉的江湖。
第三句“丑容讵得陪三阁”中的“丑容”与前一句的“玉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诗人的容颜已不如从前,无法再与皇帝并肩而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第四句“强项安能事五楼”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决心。他不愿为了权势而违背自己的意志,宁愿选择隐居生活。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来表达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第五句“何用渡芦登彼岸”中的“渡芦”指的是渡过河流,登上彼岸,暗喻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纷扰,寻找心灵的净土。第六句“偶然斩草乐斯邱”则是说偶尔清除杂草也能让人感到快乐,说明诗人乐于隐居田园,享受自然。第七句“牧童窃听商歌起”,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一个放牧的小孩子听到了商歌,便起身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最后一句“此老胸中不著愁”则是说诗人虽然身处山林,却无一丝忧愁,反而心胸开阔,无忧无虑。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晚年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