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不是臣当笔,清晓貂珰忽踵门。
朕欲散文安用偶,卿多古意勿伤繁。
院收同列残篇去,家有先朝圣笔存。
臣亿何尝无气性,刍言安得及王言。

【注释】

耄(mào)志:年老时的作品。

十首:指十篇诗。

貂珰(dāng):指朝中官员戴的貂皮帽。

朕:指唐玄宗李隆基。

散文:即骈文,古代一种文体。这里指诗歌。

古文:指骈文以外的文体。

院收同列残篇去:指翰林学士院收藏了同僚们的文章。

家有先朝圣笔存:指家中有先朝皇帝赐给他的御用笔。

臣亿何尝无气性,刍言安得及王言:我李白怎么会没有生气和个性呢?我写的这些诗怎么能比得上皇上的诏书呢?

【赏析】

《唐诗纪事》卷五十九:“天宝初,供奉翰林,因赋《清平调》,词甚美,帝欲令待诏曲江,后禄命不及而止。”这首诗就是李白在唐玄宗召他入宫供奉翰林时的所作,当时他已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诗人。

开头两句说自己年纪大了,写诗不如年轻时那么敏捷;但清早起床,忽然想到朝廷要召见自己,便急忙起来赶去。这是说自己虽老而仍关心国事。

第三句说:我想写些散文化的诗,用不着什么对偶。第四句是说:你写文章有很多古色古香的东西,用不着多讲究对偶。这二句说明自己对写作的态度。第五、六两句是写自己对写作的态度,也反映了李白的思想感情。他认为:翰林院里保存着一些同僚们的文章,可以供人学习;我家藏有先朝皇帝赐给的御笔,可以传之久远。这两句表明自己对写作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是说:我李白怎么能没有生气和个性呢?我写的诗怎么能比得上皇上的诏书呢?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老了,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有所作为。这也是李白一贯的思想感情。

李白一生不慕荣利,不趋权贵,他的诗作中洋溢着一股豪迈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这就是李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重要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