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不容赞,多言可柰何。
大圭元不琢,古井竟无波。
前辈苦凋谢,后生谁琢磨。
同庚适斋老,托体共山阿。
【注释】
(1)袁通判:即袁公。袁可立,字国瑞,明季辽东人,后为清初著名诗人和将领。
(2)盛德不容赞:意谓有盛德的人,不待夸饰,自会令人赞叹。盛德,指德行高尚的君子;容赞,是称赞的意思。
(3)多言可奈若何:意谓多言无益于事。多言,即多话、废话。奈若何,意思是无可奈何。
(4)大圭:指玉器。古人认为玉无瑕玷者为“大圭”。元,通“原”,同“原”,本子。
(5)古井:指深井。比喻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6)前辈:旧日的朋友或前辈学者。凋谢,衰败。
(7)后生:年轻有为的学子或年轻人。琢磨,雕刻,磨光。
(8)同庚:同龄。指同岁之人。斋老,指道士。
(9)托体:寄托生命。体,这里指身体。山阿:指山的西侧。古代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赏析】
袁可立这首《挽词》中说:“盛德不容赞,多言可柰若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盛德的人,不必去赞美,因为多言无益于事。”这是在劝诫人们不要过多地议论别人,特别是不要过多地评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议论往往不仅无益于事,而且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诗的下两句是“大圭元不琢,古井竟无波”,意思是“玉器本来没有雕琢过,深井本来就没有波澜”。这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刻意追求表面的修饰和装饰,因为这样往往会失去原有的真实面貌和自然之美。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和内在价值,而不是外在的雕琢和形式。
诗的第三句“前辈苦凋谢”和第四句“后生谁琢磨”都是对前人的批评和感叹。前者是指前辈们已经衰老、凋零,不再有昔日的风采和才华;后者则是说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成长起来,缺乏经验和能力来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最后两句“同庚适斋老,托体共山阿”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意思是“我们同龄的人都已经去世了,而我们的身体却还寄托在这座山的旁边。”这里的“同庚”指的是同龄的人,“适斋”则是指道士修行的地方,“托体”指的是寄身之处,“共山阿”则是说与山相依相伴。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先贤们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珍视。
袁可立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既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追求。它不仅是一首挽词,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