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侯少有场屋声,岁在壬午联荐名。
晚年倦游安里居,君亦怀绶归家庭。
齐年连姻更同社,臭味相与如弟兄。
一朝话别欲远去,洗盏更酌歌渭城。
合沙乐土宜宦游,或谓不减洛与京。
平分风月信可乐,人家弦诵几连甍。
岂惟帅阃赖关决,定知秋闱望陶成。
西都外司掌宗盟,烦君共二为之丞。
勿谓为丞但虚称,亨途要当自此升。
惟君儒雅闻簪缨,种学岁久笔纵横。
奥篇隐帙了如响,清谈吐屑四坐倾。
诗筒来往附邮传,时出妙语人为惊。
梅花万树照山白,荔子百种辉空明。
九门雄尊盛官府,三山森耸多地灵。
长乐一志书不尽,平生颇恨未经行。
烦君杰句为摹写,远寄使我心神清。

【注释】

陈进道:即陈师道的别号,字师道。三山:三山郡,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壬午: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1076年)。连姻:指婚姻关系。同社: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合沙:即合沙县,今属福建省。乐土:指好的环境或地方。关决:关中地区。帅阃:指军队主帅的辖区。陶成:指提拔人才。外司掌宗盟:掌管外藩事务。烦君共二为之丞:请您与主管外藩事务的人一同担任此职。为丞:担任主管外藩事物的官职。种学:种植经籍学问。笔纵横:指文章气势雄健。奥篇隐帙:指精深难懂的篇章。清谈吐屑:指清谈时言辞流利。梅花万树:形容梅花盛开如林。荔子百种:形容荔枝多而红艳。九门雄尊盛官府:指九门一带官署壮丽宏伟。三山森耸:指三山区地势高峻秀美。长乐一志:指长乐区风景优美。书不尽:写不完的意思。平生恨:指一生的遗憾。

【翻译】

陈侯少年时就名声很好,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考中了进士,被推荐为官员。晚年他厌倦游历生活,回到家乡安度晚年。陈师道也很想念自己的家,准备带着妻子回家乡。两人是同年进士,也成了朋友。陈师道与陈师鲁是同乡,也是同年登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师道对朋友说:“你也要像我这样辞官回家。”陈师道与陈师鲁是兄弟一样的关系。他们一起喝酒,唱歌,送别。他们打算一起到三山去,因为那里是陈师道的老家。他们一起谈论诗,互相称赞对方的作品。陈师道说:“我们都是做官的人,应该用功读书。”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字,相互学习。陈师道说:“我们都是做官的人,应该用功读书。”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字,相互学习。陈师道说:“我们都是做官的人,应该用功读书。”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字,相互学习。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陈师道到福建任职时的赠别之作。诗人对陈师道的才气早有了解,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的才华可以“不减洛”、“不减京”,但一直未能有机会与他相见。今天终于得以相会,又即将分别,于是借送行之机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主要描写陈师道的才情及送别情景。中间八句主要是写陈师道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及离别之悲。最后十四句则是表达送别时的感情和希望。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君亦怀绶归家庭”,主要写陈师道的才气以及与自己相见的高兴之情。陈师道的才气早有所知,所以对此次相见感到高兴。同时,也借此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他早年就考取进士,后来在官场上做过一些事。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的平庸无奇,而是希望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所以他晚年才选择回家乡安度晚年,过着平淡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或谓不减洛与京”开始到“洗盏更酌歌渭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描述送别之时的情景,以及陈师道对自己仕途的期待。陈师道对自己的仕途充满期望,他希望有一天能被提拔,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落了个被罢官的下场。因此,他只能选择离开官场,回归家乡,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第三部分从“惟君儒雅闻簪缨”开始到结尾。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陈师道的祝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他认为陈师道很有才气,如果他能够在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肯定会有所作为。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被罢官后只能在家乡度过平淡的生活。因此,他只能祝愿陈师道在官场上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他也感叹自己的命运,感叹官场生活的无情。

整首诗通过描述陈师道的才气、仕途经历以及对官场生活的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陈师道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