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子猷嗜好与俗殊,种竹不可一日无。又不见太白清狂世绝伦,举杯邀月独相亲。
风流二子去已远,尘埃那复闻高人。郑侯未遇身更闲,躬耕自乐岩谷间。
开亭容膝日寄傲,坐对嶕峣崒嵂之西山。西山苍翠如堆玉,松奏笙竽云作屋。
澄鲜爽气日夕佳,不学时情易翻覆。田文唾面嗔小儿,翟公署门良可嗤。
悠悠权利悲一时,乐哉此友谁能知。郑侯与我论心久,年少相从今白首。
对山勿著绝交书,要须着我成三友。
郑亨仲在西山建造了一座亭子,名为“可友”,并请我书写。
君不见子猷嗜好与众不同,种竹不可一日无水。又不见李白清狂世无双,举杯邀月独相亲。
风流二子去已远,尘埃那复闻高人。郑侯未遇身更闲,躬耕自乐岩谷间。
开亭容膝日寄傲,坐对嶕峣崒嵂之西山。西山苍翠如堆玉,松奏笙竽云作屋。
澄鲜爽气日夕佳,不学时情易翻覆。田文唾面嗔小儿,翟公署门良可嗤。
悠悠权利悲一时,乐哉此友谁能知。郑侯与我论心久,年少相从今白首。
对山勿著绝交书,要须着我成三友。
注释:
- 君不见子猷嗜好与众不同,种竹不可一日无水。又不见李白清狂世无双,举杯邀月独相亲。 - “君不见”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引入诗句,表达感慨或议论。这里指作者见到郑亨仲在西山建造的亭子,感叹其爱好与世俗不同,无法一日无水。”子猷”和”太白”分别指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和唐代诗人李白,他们的嗜好、行为被用来比喻或讽刺其他人。”种竹”和”清狂”都是形容人的性格特点。”举杯邀月”则是一种高雅的饮酒方式,只有亲近的人才能共享。”风流”和”二子”分别是对王献之和李白的赞美和贬低。”去已远”表示他们离开后不再有联系或往来。”尘埃”和”高人”都是对那些地位显赫却缺乏道德品质的人的讽刺。”郑侯”是作者对郑亨仲的称呼。”论心久”表示两人交情深厚,可以互相倾诉心事。”田文”和”翟公”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这里用来形容那些小人和权贵。”唾面”是指被人侮辱或羞辱后还要笑嘻嘻地接受,形容人的无耻。”嗔”是愤怒的意思。”署门”是指担任官职的地方,这里借指官场。”悠悠”和”权利”都表示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们对权力的追求和执着。”悲一时”表示这种追求和执着带来的痛苦和悲哀。”乐哉”是感叹词,表示快乐。”此友”是指郑亨仲这个朋友。”论心久”表示两人交往的时间很久。”勿著”是指不要写在书上或文件上,以免留下记录。”成三友”是指成为三个人的朋友。
- 开亭容膝日寄傲,坐对嶕峣崒嵂之西山。 - “开亭容膝”是指打开亭子,让身体得到舒展,比喻心胸宽广。”日寄傲”是指把时间寄托在傲视天下的精神或行为上。”嶕峣崒嵂”是形容山峰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样子,这里借指西山的景色。”西山”是指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一座山,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松奏笙竽”是形容风吹过松林发出的声音像吹笙竽一样美妙。”云作屋”是指天空中的云彩仿佛是房屋一样覆盖着山峰。这里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美景。- 澄鲜爽气日夕佳,不学时情易翻覆。田文唾面嗔小儿,翟公署门良可嗤。 - “澄鲜爽气”是形容空气清新透明、纯净无暇。”日夕佳”是形容白天晚上都很美好。”时情”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或人情世故。”翻覆”是指反复无常、多变难测。这里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田文”和”翟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这里借用他们的典故来讽刺那些虚伪、矫揉造作的人。”唾面”是指被人侮辱或羞辱后还要笑嘻嘻地接受,形容人的无耻。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悠悠权利悲一时,乐哉此友谁能知。郑侯与我论心久,年少相从今白首。 - “悠悠权利”是形容权力的诱惑让人难以自拔,导致人们痛苦和悲哀。”悲一时”表示这种追求和执着带来的痛苦和悲哀。”乐哉此友谁能知”是感叹词,表示快乐。这里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赞美,认为真正的朋友是可以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郑侯与我论心久”是指郑亨仲和作者长时间交往,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年少相从今白首”是感叹词,表示时光飞逝,现在两人都已经年老,但仍保持着年轻时的友谊。这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对山勿著绝交书,要须着我成三友。 - “对山”是指面对高山,引申为面对困难和挑战。”勿著绝交书”是告诫人们在面临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或断绝关系。”成三友”是指成为三个人的朋友。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积极和乐观,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