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明窗有灯,夜暗天无月。
趺坐依蒲团,竹声助清绝。
初疑小雨至,萧萧俄复歇。
忽然变轩昂,风湍散岩穴。
听久耳根静,万虑皆莹彻。
尘凡不待扫,境妙心自洁。
奇哉不二门,欲倩维摩说。
【注释】
夜坐闻竹声示侄:诗人在夜晚静坐中听到窗外的竹声,于是写下这首诗以示侄子。
室明窗有灯,夜暗天无月:室内明亮,窗户上有灯光,外面天色昏暗,天上没有月亮。
趺坐依蒲团,竹声助清绝:盘腿而坐,倚着蒲团(一种用藤或草编织成的坐具),竹声更显得清越绝妙。
初疑小雨至,萧萧俄复歇:开始以为是细雨飘落,但细细听来,那声音却渐渐消失。
忽然变轩昂,风湍散岩穴:忽然间,那声音变得高亢激昂,如同山风吹动岩石,发出轰鸣之声。
听久耳根静,万虑皆莹彻:听了许久,耳朵里感到宁静,所有的烦恼都消散了。
尘凡不待扫,境妙心自洁:世间万物并不需要清扫,心境之美自然纯净无暇。
奇哉不二门,欲倩维摩说:多么奇妙啊!这美妙的境界无法用言语表达,就像《维摩诘经》所描绘的那样,只能通过修行才能领悟。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诗人夜晚在静坐中听到窗外的竹声后的感受。全诗语言平实,情致深长,意境幽远。
首联“室明窗有灯,夜暗天无月。”写室内明亮的灯光和外面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夜色之深,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
颔联“趺坐依蒲团,竹声助清绝。”写诗人盘腿而坐,倚着蒲团,听着窗外的竹声,感受到它的清新与高洁。这里的“竹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它代表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颈联“初疑小雨至,萧萧俄复歇。”写诗人最初以为外面有细雨飘落,但细细听来,却什么也没有听到。这里既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和安宁。
尾联“忽然变轩昂,风湍散岩穴。”写突然之间,那声音变得高亢激昂,如同山风吹动岩石发出轰鸣之声。这里的“忽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听久耳根静,万虑皆莹彻。”写听了许久,耳朵里感到宁静,所有的烦恼都消散了。这里的“听久”和“万虑皆莹彻”两个短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享受。
最后一句“尘凡不待扫,境妙心自洁。”则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总结。他认为,只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就能享受到美好的人生境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表现出了诗人深刻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优美、宁静、和谐的艺术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