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一道士,辛苦学延龄。
一旦随物化,反言仙已成。
开坟见空棺,谓已超青冥。
尸解如蛇蝉,换骨蜕其形。
既云须变化,何不任死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对每句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赏析,并注意分析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一首:

“空山一道士,辛苦学延龄。”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在山中的所见所闻,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辛苦”一词写出了主人公对于自己修行之路的艰辛与不易,而“学延龄”则是主人公修炼的目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希望长生不老的愿望,但是“延年不老”只是一种虚幻的美好幻想,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诗人发出了“空山一道士,辛苦学延龄”的感慨。

第二首:

“一旦随物化,反言仙已成。”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对于自己修行之路的反思与感悟,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理解。“随物化”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也是道家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反言仙已成”则是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之后的一种感悟,他明白了生死轮回的道理,也理解了修仙成仙只是人的一种幻想。

第三首:

“开坟见空棺,谓已超青冥。”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对于自己修行之路的进一步探索与发现,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开坟见空棺”描绘了一种景象,也揭示了主人公修行之路上的困境与挑战。“谓已超青冥”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修仙成仙的追求已经不再执着,他已经看透了修仙成仙的本质,也看透了很多人的修仙成仙之路。

第四首:

“尸解如蛇蝉,换骨蜕其形。”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对于人生哲理的进一步领悟与体验。“尸解”指的是修道者以尸体作药引,服食金丹,以求得道成仙。“蛇蝉”则是一种比喻,象征着修道者的人生过程,也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换骨蜕其形”则是主人公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刻领悟,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一切都会变,一切都会结束。

第五首:

“既云须变化,何不任死生?”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结尾,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须变化”指的是必须经历人生的起伏变化,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何不任死生”则是诗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他认为既然一切都是变化,那么何必过于执着于生死呢?这也是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

【答案】

感事四首(其一)

空山一道士,辛苦学延龄。

一旦随物化,反言仙已成。

译文:

空山之中有一位道士,辛辛苦苦地学习着长生不老之术。当他最终要随同大自然一起化去的时候,却感叹地说自己已经成了神仙。

(其二)

开坟见空棺,谓已超青冥。

尸解如蛇蝉,换骨蜕其形。

译文:

打开坟墓看到空无一人的棺材,我以为自己已经飞升到青天之上。修道之人的尸体就像蛇或蝉一样,他们用尸体作引子来炼制仙丹。

(其三)

既云须变化,何不任死生。

译文:

既然说需要经历生死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不让死和活成为自然之事呢?

(其四)

感事四首(其四)

感事四首(其一)

空山一道士,辛苦学延龄。

一旦随物化,反言仙已成。

译文:

在一个空寂的山谷中居住着一位苦心修炼的道士,他用尽一生的时间学习延年益寿之道。然而当生命走到尽头,他却感叹说自己已经是仙人了。

(其二)

开坟见空棺,谓已超青冥。

尸解如蛇蝉,换骨蜕其形。

译文:

挖开坟墓时发现空无一人的棺材,我以为我已经脱离了尘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修道之人的尸体就像蛇或者蝉一样,他们用尸体来炼制仙丹。

(其三)

既云须变化,何不任死生。

译文:

既然需要经历生死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不顺其自然地去面对一切呢?

(其四)

感事四首(其四)

感事四首(其一)

空山一道士,辛苦学延龄。

一旦随物化,反言仙已成。

译文:

在一个空寂的山谷里隐居着一位苦心钻研长生不老之道的道士。他为了寻求生命的延长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然而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感叹说自己已经成为了神仙。

(其二)

开坟见空棺,谓已超青冥。

尸解如蛇蝉,换骨蜕其形。

译文:

打开坟墓后发现里面只有空无一人的棺材,他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修道者的尸体像蛇或蝉一样,通过尸解来达到永生。

(其三)

既云须变化,何不任死生。

译文:

既然需要经历生死的转变,那为何不去接受这一切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