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本羁孤,自少已非壮。今而老且病,何用苦惆怅。
误蒙三圣知,贪得过其量。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
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岂若常夫子,一瓢安陋巷。
身虽草莽间,名在朝廷上。惟余服德义,久已慕恬旷。
矧亦有吾庐,东西正相望。不须驾柴车,自可策藜杖。
坐惊颜鬓日摧颓,及取新春归去来。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
我生本来就孤独,自幼已非壮年。如今老了又生病,何用苦苦惆怅?
误蒙三圣知遇,贪得过其量。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
轩车德不称,徒自取讥谤。岂若常夫子,一瓢安陋巷?
身虽草莽间,名在朝廷上。惟余服德义,久已慕恬旷。
矧亦有吾庐,东西正相望。不须驾柴车,自可策藜杖。
坐惊颜鬓日摧颓,及取新春归去来。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
【注释】
①羁孤:指流落他乡的游子,这里借喻诗人自己。
②老且病:指作者已经衰老多病。
③苦惆怅:因世事变迁而感到忧伤怅惘。
④三圣知: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皇帝对李白的赏识。
⑤“恩私”二句:言恩宠过多,使人不知所报。
⑥轩裳:古代卿相的官服。德不称:德行不能配得上。
⑦草莽间:指隐居之处。
⑧焦陂:即焦山,位于今江苏省江宁县北。此指隐居之地。
⑨藜杖:藜草做的拐杖。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在金陵(今南京)时所作,表达了他晚年漂泊生活与仕途失意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开头两句写诗人一生坎坷,早年便被贬谪到边远荒凉之地,晚年又被贬谪回金陵,身处异乡,身世凄凉。这种境遇让他深感人生的无奈和悲凉。
接下来四句,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得到了皇帝的知遇之恩,但因贪心过盛,未能报答皇恩,反而使自己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这里的“过其量”既是指过度地接受皇帝的恩宠,也是指过度地追求功名利禄。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行为与常夷甫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自责。他说自己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但却能够保持清贫的心态,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常夷甫则不同,他虽然官运亨通,却因为贪恋权位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常夷甫那样,远离尘世纷扰,过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像陶渊明那样隐于田园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常夷甫和陶渊明两位名人的比较,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许多士人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最终却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