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于谁。
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
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
因之奸吏恣贪扰,户到头敛无一遗。
蝗灾食苗民自苦,吏虐民苗皆被之。
吾嗟此语只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驱虽不尽胜养患,昔人固已决不疑。
秉蟊投火况旧法,古之去恶犹如斯。
既多而捕诚未易,其失安在常由迟。
诜诜最说子孙众,为腹所孕多蜫蚳。
始生朝亩暮已顷,化一为百无根涯。
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
高原下湿不知数,进退整若随金鼙。
嗟兹羽孽物共恶,不知造化其谁尸。
大凡万事悉如此,祸当早绝防其微。
蝇头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难施。
只惊群飞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
官书立法空太峻,吏愚畏罚反自欺。
盖藏十不敢申一,上心虽恻何由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题目为《答朱采捕蝗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翻译:

1. 捕蝗之术世所非:

这句说,世人都认为捕蝗的方法不好。

2. 欲究此语兴于谁:

这句话表达了想要探究这句话的来源。

3. 或云丰凶岁有数:

有人认为在丰年(丰收之年)蝗虫的数量是有规定的。

4. 天孽未可人力支:

这是对前一句的解释,指出自然灾害如蝗灾是不可人力所能控制和解决的。

5. 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

有人说因为蝗虫太多难以捕捉,所以他们驱赶百姓进入田野,踩踏田地。

6. 因之奸吏恣贪扰,户到头敛无一遗:

那些腐败的官吏趁机大肆侵吞百姓的财产,使得所有被征收的都被搜刮一空。

7. 蝗灾食苗民自苦,吏虐民苗皆被之:

蝗灾使得农民遭受痛苦,而官员的暴政也使百姓深受其害。

8. 吾嗟此语只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我叹息这种说法只知道一部分,却忽视了它的根本和表面。

9. 驱虽不尽胜养患,昔人固已决不疑:

虽然驱赶蝗虫不能完全消灭它们,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古人对此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10. 秉蟊投火况旧法,古之去恶犹如斯:

比喻古代去除邪恶的手段与现在的做法相似,都是一种手段。

11. 既多而捕诚未易,其失安在常由迟:

即使有很多蝗虫,但捕捉它们并不容易,问题在于人们总是反应迟缓。

12. 诜诜最说子孙众,为腹所孕多蜫蚳:

这里提到了“诜诜”,可能是指一种蝗虫种类。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蝗虫繁殖迅速,数量庞大。

13. 始生朝亩暮已顷,化一为百无根涯:

这句话描述了蝗虫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非常快,一夜之间就能覆盖一大片土地。

14. 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

蝗虫像利刃一样锋利,能在风雨中快速移动,它们的毒液足以让农作物枯萎。

15. 高原下湿不知数,进退整若随金鼙:

在潮湿的高原地区,蝗虫的数量难以计数,它们的行动如同跟随金鼓的节奏一样整齐有序。

16. 嗟兹羽孽物共恶,不知造化其谁尸?

感叹这种祸害是自然界共同的敌人,但却不知道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注释:

  • 捕蝗之术世所非:捕蝗的方法被世人认为不可取。
  • 或云丰凶岁有数:有人认为丰年的蝗虫数量是有限制的。
  • 天孽未可人力支:自然灾害如蝗灾是无法用人力去控制的。
  • 或言蝗多不易捕:由于蝗虫太多,无法彻底捕捉。
  • 驱民入野践其畦:迫使百姓进入田野,践踏田地以捕捉蝗虫。
  • 因之奸吏恣贪扰:因此,那些腐败的官吏借此机会大肆贪污。
  • 户到头敛无一遗:所有的征收都被这些贪婪的人搜刮光了。
  • 蝗灾食苗民自苦:蝗灾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 吏虐民苗皆被之:官员的暴政使得百姓也深受其害。
  • 吾嗟此语只知一:我只是叹息这种看法只知道一点,没有深入理解。
  • 驱虽不尽胜养患:虽然驱赶蝗虫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它可以防止未来的问题。
  • 昔人固已决不疑:古人对此早就有过深刻的认识。
  • 秉蟊投火况旧法:用古老的办法处理蝗虫就像将虫子投入火中一样。
  • 古之去恶犹如斯:古人去除邪恶的方式就像这种方法一样简单直接。
  • 既多而捕诚未易:虽然有很多蝗虫,但捕捉它们并不容易。
  • 其失安在常由迟:失败的原因是反应迟缓。
  • 诜诜最说子孙众:这里提到的“诜诜”可能是某种蝗虫的种类。
  • 为腹所孕多蜫蚳:这种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土地。
  • 口含锋刃疾风雨:蝗虫像利刃一样锋利,能在风雨中快速移动。
  • 毒肠不满疑常饥:蝗虫的毒液足以让农作物枯萎,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常态。
  • 高原下湿不知数:在潮湿的高原地区,蝗虫的数量难以计数。
  • 进退整若随金鼙:蝗虫的行动如同跟随金鼓的节奏一般整齐有序。
  • 嗟兹羽孽物共恶:感叹这种祸害是自然界共同的敌人,但却不知道是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对于蝗灾这一自然现象的看法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揭示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反应和应对措施,以及人们对于权力滥用的批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