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慕李汉超,为将勇无俦。
养士三千人,人人百貔貅。
关南三十年,天子不北忧。
吾爱李允则,善觇多计筹。
虏动静寝食,皎如在双眸。
出入若变化,谈笑摧敌谋。
恩信浃南北,声名落燕幽。
二公材各异,战守两堪尤。
天下不用兵,尔来三十秋。
今其继者谁,守冀得李侯。
李侯年尚少,文武学彬彪。
河朔一尺雪,北风暖貂裘。
上马擘长弓,白羽飞金鍭。
临行问我言,我惭本儒鲰。
汉超虽已久,故老尚歌讴。
允则事最近,犹能想风流。
将此聊为赠,勉哉行无留。
让我们将诗句与译文一一对应,并附上关键词的注释。
送李太傅知冀州 —— 送别李太傅前往河北任职
吾慕李汉超,为将勇无俦 —— 我仰慕李汉超,他的武勇无人能及
养士三千人,人人百貔貅 —— 李汉超养兵三千人,每人都像百个貔貅一样勇猛
关南三十年,天子不北忧 —— 在关南地区,三十年来,天子不必担心北方的威胁
吾爱李允则,善觇多计筹 —— 我喜爱李允则,他善于观察形势,制定策略
虏动静寝食,皎如在双眸 —— 敌人的一举一动,李允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入若变化,谈笑摧敌谋 —— 出入如同变化无常,谈笑间就能摧毁敌人的计谋
恩信浃南北,声名落燕幽 —— 他的恩信遍及南北各地,名声远播到了燕京
二公材各异,战守两堪尤 —— 两位将军各有才能,在战斗中和防守上都很有优势
天下不用兵,尔来三十秋 —— 如今天下已经三十年没有战争了
今其继者谁?守冀得李侯 —— 现在谁是能够继承他的人呢?只有李侯可以守住冀州
李侯年尚少,文武学彬彪 —— 李侯年轻,文武双全
河朔一尺雪,北风暖貂裘 —— 河朔地区的雪花像一尺般飘落,北风却温暖了貂皮衣
上马擘长弓,白羽飞金鍭 —— 他上了马,拉开长弓,白色的箭矢就像金色的箭头一样飞出去
临行问我言,我惭本儒鲰 —— 临走前,他问我有什么话要嘱咐我,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只是一个书生
汉超虽已久,故老尚歌讴 —— 李汉超虽然已经很久了,但当地的老人还在歌颂他
允则事最近,犹能想风流 —— 李允则的事情最近发生,但我仍然能够想象到他的风采
将此聊为赠,勉哉行无留 —— 我将这首诗送给你,希望你能记住这番教诲,不要留下遗憾
接下来是诗句和译文的逐句释义:
- 先介绍诗的主题和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对即将去河北任职的李太傅表示祝贺和敬意。
- 描述了诗人对李汉超的敬仰之情。认为他的武勇无人能及,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赞美。
- 描述了李汉超的治军能力。他养兵三千人,每人都像百个貔貅一样勇猛。这里的“貔貅”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用来比喻士兵的勇猛。
- 表达了对李汉超在防御方面的能力的认可。他在关南地区三十年来,天子不必担心北方的威胁。这里的“关南”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地区,是当时的一个重要防线。
- 表达了对李允则的赞赏之情。他善于观察形势,制定策略。这里的“察”指的是观察、了解。
- 描绘了李允则对敌人的观察能力。形容敌人的一举一动,李允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的“烛”指的是照亮、看清楚的意思。
- 描述了李允则的智谋。形容他的出入如同变化无常,谈笑间就能摧毁敌人的计谋。这里的“变化无常”和“谈笑间”都是形容他的智谋和行动迅速、灵活。
- 表达了对李允则的赞扬之情。他的恩信遍及南北各地,名声远播到了燕京。这里的“恩信”指的是恩惠和信用,是古代官员的重要品德。
- 描述了两位将军的才能。两位将军各有才能,在战斗中和防守上都很有优势。这里的“才能”指的是各自的能力和技艺。
- 表达了对天下不再用兵的感慨。如今天下已经三十年没有战争了。这里的“三十年”指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暗示着和平的重要性。
- 询问李太傅的继任者是谁。只有李侯可以守住冀州。这里的“守”指的是驻守、保卫的意思。
- 描述了李侯的年轻和才情。他年轻,文武双全。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化、文学方面的才能。
- 描绘了李侯的外貌和风度。形容河朔地区的雪花像一尺般飘落,北风却温暖了貂皮衣。这里的“一尺”是形容雪花的大小,而“温暖”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温暖心情。
- 描述了李侯骑马的情景。形容他上了马,拉开长弓,白色的箭矢就像金色的箭头一样飞出去。这里的“长弓”指的是弓箭长度较长,能够拉得更远。
- 表达了临别时的嘱托和感慨。临走前,他问我有什么话要嘱咐我,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只是一个书生。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读书人,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自称。
- 回忆李汉超的功绩。描述了李汉超虽然已经很久了,但当地的老人还在歌颂他的故事。这里的“歌颂”指的是赞扬和赞美的意思。
- 提到了李允则的事情。形容李允则的事情最近发生,但我仍然能够想象到他的风采。这里强调了李允则的形象和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 结尾处再次表达祝福和祝愿。将这首诗送给你,希望你能记住这番教诲,不要留下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未能实现的愿望或者未能做到的事。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事件的描述以及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友人李太傅及其继任者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