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雨初足,蚕老人愈忙。
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
丝肠映绿叶,练练金色光。
松明照夜屋,杜宇啼东冈。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麦黄雨初足,蚕老人愈忙。
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
丝肠映绿叶,练练金色光。
松明照夜屋,杜宇啼东冈。
注释:
①麦黄:指小麦成熟,金黄的麦浪。
②蚕人:养蚕的人。
③桑叶:蚕吃的叶子。
④丝肠:形容茧子像肠子一样细长。
⑤练练:形容光泽明亮、洁白如雪。
⑥松明:用松木做的火把。
⑦杜宇:杜鹃鸟名,又名布谷,声如“不如归去”。这里借指蚕蛾。
麦黄雨初足,蚕老人愈忙。
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
丝肠映绿叶,练练金色光。
松明照夜屋,杜宇啼东冈。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麦黄雨初足,蚕老人愈忙。
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
丝肠映绿叶,练练金色光。
松明照夜屋,杜宇啼东冈。
注释:
①麦黄:指小麦成熟,金黄的麦浪。
②蚕人:养蚕的人。
③桑叶:蚕吃的叶子。
④丝肠:形容茧子像肠子一样细长。
⑤练练:形容光泽明亮、洁白如雪。
⑥松明:用松木做的火把。
⑦杜宇:杜鹃鸟名,又名布谷,声如“不如归去”。这里借指蚕蛾。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时态尚新巧,女工慕精勤。 心手暗相应,照眼花纷纭。 殷勤挑锦字,曲折读回文。 更将无限思,织作雁背云。 逐句释义与分析: 第一句:“时态尚新巧,女工慕精勤。” - 时态:这里可能指的是纺织的时节或者时间状态,即“时节新巧”,意味着纺织技艺在此时显得尤为精巧。 - 女工:强调了织造者是女性,并且对工作充满了敬意和热情。 - 慕精勤:表达了对精湛工艺的追求与敬仰
织图二十四首 浴蚕 青镫映帏幕,络纬鸣井栏。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 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苎单。 注释: 1. 青镫:青色的灯笼,这里用来照明。 2. 织图:即《织图》,一种描绘织造过程的图画或诗歌。 3. 二十四首 浴蚕:指的是织图中关于蚕丝制作的过程,共分为四部分:浴蚕、取丝、织丝和成衣。 4. 青镫映帏幕:青色的灯笼在帷幕上投下柔和的光线。 5. 络纬鸣井栏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 脉脉意欲乱,眷眷首重回。 王言正如丝,亦付经纶才。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开始。这首诗描绘了人们迎接春天、准备耕种的情景。 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意思是说,这些白花花的细线就像春天的桑蚕一样,有很多的线头需要整理,我非常羡慕你善于处理这些细节
《织图二十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共有二十四首。此组诗作于公元76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初春时节,此时杜甫正在夔州西阁草堂居住。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创作了这组诗。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第一首:低眉事机杼,细意把刀尺。 注释:低头处理纺织机上的琐事,仔细地操作剪刀和尺子。 - 第二首:盈盈彼美人,剪剪其束帛。 注释:美丽女子正在裁剪丝帛,动作轻盈而优雅。 - 第三首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盘中水晶咸,井上梧桐叶。 译文:盘中的蚕丝如水晶般晶莹剔透,井上的梧桐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 注释:“水晶咸”形容蚕丝如同水晶般透明、纯净;“井上梧桐叶”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井边生长着梧桐树,叶子随风飘动。 赏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丝的美丽和桐叶的飘逸,展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诗中的“水晶咸”和“井上梧桐叶”分别用来形容蚕丝和梧桐叶的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注释: 1. 浸纬供织作,寒女两髻丫。 浸泡好的丝线用于纺织。 寒冷中的女子(这里可能指在冬天的妇女)梳理着她们的发髻。 2. 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 缠绵地缠绕着一根丝线,可以织出很多美丽的图案。 3. 弄水春笋寒,卷轮蟾影斜。 水面上泛起的春笋仿佛带有寒意,月光下的影子如同弯月。 4. 人闲小阿香,晴空转雷车。 人们悠闲自在,好像小阿香一样。 晴朗的天空中
诗句翻译: 1. 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 - 描述的是村庄中煮蚕茧的香味四溢,以及不知是谁家的妇女正在处理这些事情。 2. 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 - 这里的“盈盈意媚灶”指的是妇女们温柔地抚摸着灶台,而“拍拍手探汤”则描绘了她们用手去试探水温的情景。 3. 上盆颜色好,转轴头绪长。 - 描述了蚕蛹在上盆(即放入养蚕容器)时色泽鲜艳,且蚕丝的头绪长。 4. 晚来得少休,女伴语隔墙。 -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即《织锦图》,古代的一幅画,画中有二十四位女子在织锦,每幅画都是一位女子。 蛾初脱缠缚:指蚕蛾刚破茧而出时的情景。 得偶粉翅光:指蚕蛾展翅后的样子。 散子金粟圜:形容蚕蛾身上的金点。 岁月判悠悠:指时光流逝很快。 种嗣期绵绵:指桑树的生命周期很长。 送蛾临远水:指将蚕蛾放生到远处的河流中。 早归属明年:指蚕蛾很快就会回到明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养蚕女对蚕的怜爱之情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 虽云事渺茫,解与民为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蚕农的艰辛和奉献,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赞美。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这句话描述了春天来临之前,人们会开始养蚕准备市场,而这个活动在西蜀(四川一带)尤为盛行。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注释】二十四首:指《织成词》中的二十四首,是古代一种民间歌曲。 起时:开始时。盈箱:满满一箱。大起:形容蚕儿生长得很快。食桑声似雨:形容蚕吃桑叶的声音象下雨似的。老不知:老妇人不知道。 呼:呼唤。儿:儿女。刈(yì)青麦:割青草喂蚕。朝饭已过午:早晨吃的饭到中午都吃完了。青裙女:年轻的女子。 妖歌得绫罗:指年轻女子用美妙的歌声换取丝织品。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家养蚕、收茧换物的歌谣。全诗共四句
【注释】二十四首:指《织成词》中的二十四首,是古代一种民间歌曲。 起时:开始时。盈箱:满满一箱。大起:形容蚕儿生长得很快。食桑声似雨:形容蚕吃桑叶的声音象下雨似的。老不知:老妇人不知道。 呼:呼唤。儿:儿女。刈(yì)青麦:割青草喂蚕。朝饭已过午:早晨吃的饭到中午都吃完了。青裙女:年轻的女子。 妖歌得绫罗:指年轻女子用美妙的歌声换取丝织品。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家养蚕、收茧换物的歌谣。全诗共四句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 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 筠篮各自携,筠梯高倍寻。 黄鹂饱紫葚,哑咤鸣绿阴。 【注释】 1. 吴儿:指吴地的姑娘们。 2. 桑下:指桑树下面。 3. 青春深:指春天的气息浓郁。 4. 邻里:邻居。 5. 欢好:和睦欢乐。 6. 逊畔:同辈人之间。 7. 筠篮:竹制的篮子。 8. 筠梯:竹制的梯子。 9. 黄鹂:黄莺。 10. 紫葚:紫色的桑葚。 11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三眠三起馀,饱叶蚕局促。 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柘添浓绿。 竹闲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时,人们会进行浴蚕活动。 三眠三起馀:三眠指的是春蚕在生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眠、食、吐丝,其中“三起”是指春蚕从眠中苏醒后开始进食的过程。 饱叶蚕局促:形容春蚕吃饱了食物,身体变得紧凑起来。 众多旋分箔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采采绿叶空,剪剪白茅短。 撒簇轻放手,蚕老丝肠嫩。 注释:采摘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叶子,然后轻轻地把它们抛洒在地上。剪下一根根白色的茅草,然后轻轻地把它们放在手边。 山市浮晴岚,风日作妍暖。 会看茧如瓮,累累光炫眼。 注释:山顶上飘浮着晴朗的云气,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大地。不久,你会看到蚕蛹像瓮一样堆积在地面上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峨峨爇薪炭,重重下帘幕。 ——烧火的柴草堆得高高的, 重重地放下了纱帘和布幕。 初出虫结网,遽(jù)若雪满箔(bó): 刚从茧里出来的小蚕儿开始吐丝结网,好像铺满了白雪般的桑叶。 老翁不胜勤,候(hòu)火珠汗落。 ——老蚕辛苦劳作,等待燃烧时珠串般的桑叶滴下的汗水。 得闲儿女子,困卧呼不觉: 等到了蚕儿熟了的时候,孩子们、媳妇们就都困倦得躺下来呼呼大睡。 赏析: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 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 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 后妃应献茧,喜色开天颜。 注释: 1. 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在晴朗的天气中,打开雪白的屋子,门外的街道上铺满了银色的积雪。 2. 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完成了蚕的养殖工作,春天已经走到了尾声。 3. 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邻居们互相祝贺,老人家和妇女们都欢笑着庆祝这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