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箱大起时,食桑声似雨。
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
呼儿刈青麦,朝饭已过午。
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
【注释】二十四首:指《织成词》中的二十四首,是古代一种民间歌曲。
起时:开始时。盈箱:满满一箱。大起:形容蚕儿生长得很快。食桑声似雨:形容蚕吃桑叶的声音象下雨似的。老不知:老妇人不知道。
呼:呼唤。儿:儿女。刈(yì)青麦:割青草喂蚕。朝饭已过午:早晨吃的饭到中午都吃完了。青裙女:年轻的女子。
妖歌得绫罗:指年轻女子用美妙的歌声换取丝织品。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家养蚕、收茧换物的歌谣。全诗共四句,前两行是歌谣的主体部分,后两行则是对主体部分的说明和议论。
“盈箱大起时,食桑声似雨。”开头两句描绘了蚕儿生长的快速和养蚕人劳动的辛苦。“盈箱”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蚕茧之多,“大起”一词则描绘了养蚕人忙碌的场景。蚕儿在箱子里生长得很快,而养蚕人则要不停地为它们喂食,他们的辛勤努力都是为了得到丰收的回报。
“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这两句则是对养蚕人生活的进一步刻画。他们年复一年地在春天里劳作,却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养蚕人的辛苦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
“呼儿刈青麦,朝饭已过午。”这两句则描述了养蚕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他们需要将割下的青麦喂给蚕儿,而这种工作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养蚕人的辛勤劳作和牺牲,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最后两句则是对养蚕人生活困境的揭示。他们用美妙的歌声换取了丝织品,但这些物品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使得他们失去了原本应该得到的青裙女等女性亲人。养蚕人的困境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悲惨。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揭示,展现了养蚕人艰辛的生活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忍受各种痛苦和牺牲,但他们仍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付出着。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养蚕人的生活困境和无奈,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