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璹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时态尚新巧,女工慕精勤。 心手暗相应,照眼花纷纭。 殷勤挑锦字,曲折读回文。 更将无限思,织作雁背云。 逐句释义与分析: 第一句:“时态尚新巧,女工慕精勤。” - 时态:这里可能指的是纺织的时节或者时间状态,即“时节新巧”,意味着纺织技艺在此时显得尤为精巧。 - 女工:强调了织造者是女性,并且对工作充满了敬意和热情。 - 慕精勤:表达了对精湛工艺的追求与敬仰
织图二十四首 浴蚕 青镫映帏幕,络纬鸣井栏。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 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苎单。 注释: 1. 青镫:青色的灯笼,这里用来照明。 2. 织图:即《织图》,一种描绘织造过程的图画或诗歌。 3. 二十四首 浴蚕:指的是织图中关于蚕丝制作的过程,共分为四部分:浴蚕、取丝、织丝和成衣。 4. 青镫映帏幕:青色的灯笼在帷幕上投下柔和的光线。 5. 络纬鸣井栏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 脉脉意欲乱,眷眷首重回。 王言正如丝,亦付经纶才。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开始。这首诗描绘了人们迎接春天、准备耕种的情景。 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意思是说,这些白花花的细线就像春天的桑蚕一样,有很多的线头需要整理,我非常羡慕你善于处理这些细节
《织图二十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共有二十四首。此组诗作于公元76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初春时节,此时杜甫正在夔州西阁草堂居住。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创作了这组诗。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第一首:低眉事机杼,细意把刀尺。 注释:低头处理纺织机上的琐事,仔细地操作剪刀和尺子。 - 第二首:盈盈彼美人,剪剪其束帛。 注释:美丽女子正在裁剪丝帛,动作轻盈而优雅。 - 第三首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盘中水晶咸,井上梧桐叶。 译文:盘中的蚕丝如水晶般晶莹剔透,井上的梧桐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 注释:“水晶咸”形容蚕丝如同水晶般透明、纯净;“井上梧桐叶”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井边生长着梧桐树,叶子随风飘动。 赏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丝的美丽和桐叶的飘逸,展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诗中的“水晶咸”和“井上梧桐叶”分别用来形容蚕丝和梧桐叶的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注释: 1. 浸纬供织作,寒女两髻丫。 浸泡好的丝线用于纺织。 寒冷中的女子(这里可能指在冬天的妇女)梳理着她们的发髻。 2. 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 缠绵地缠绕着一根丝线,可以织出很多美丽的图案。 3. 弄水春笋寒,卷轮蟾影斜。 水面上泛起的春笋仿佛带有寒意,月光下的影子如同弯月。 4. 人闲小阿香,晴空转雷车。 人们悠闲自在,好像小阿香一样。 晴朗的天空中
诗句翻译: 1. 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 - 描述的是村庄中煮蚕茧的香味四溢,以及不知是谁家的妇女正在处理这些事情。 2. 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 - 这里的“盈盈意媚灶”指的是妇女们温柔地抚摸着灶台,而“拍拍手探汤”则描绘了她们用手去试探水温的情景。 3. 上盆颜色好,转轴头绪长。 - 描述了蚕蛹在上盆(即放入养蚕容器)时色泽鲜艳,且蚕丝的头绪长。 4. 晚来得少休,女伴语隔墙。 -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即《织锦图》,古代的一幅画,画中有二十四位女子在织锦,每幅画都是一位女子。 蛾初脱缠缚:指蚕蛾刚破茧而出时的情景。 得偶粉翅光:指蚕蛾展翅后的样子。 散子金粟圜:形容蚕蛾身上的金点。 岁月判悠悠:指时光流逝很快。 种嗣期绵绵:指桑树的生命周期很长。 送蛾临远水:指将蚕蛾放生到远处的河流中。 早归属明年:指蚕蛾很快就会回到明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养蚕女对蚕的怜爱之情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 虽云事渺茫,解与民为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蚕农的艰辛和奉献,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赞美。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这句话描述了春天来临之前,人们会开始养蚕准备市场,而这个活动在西蜀(四川一带)尤为盛行。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注释】二十四首:指《织成词》中的二十四首,是古代一种民间歌曲。 起时:开始时。盈箱:满满一箱。大起:形容蚕儿生长得很快。食桑声似雨:形容蚕吃桑叶的声音象下雨似的。老不知:老妇人不知道。 呼:呼唤。儿:儿女。刈(yì)青麦:割青草喂蚕。朝饭已过午:早晨吃的饭到中午都吃完了。青裙女:年轻的女子。 妖歌得绫罗:指年轻女子用美妙的歌声换取丝织品。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家养蚕、收茧换物的歌谣。全诗共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