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璹
这首诗是唐代李绅的作品。它描绘了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的景色。以下是逐句翻译: 1.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译文:织造二十四匹布,用来喂蚕。 关键词解释:织图,指的是用丝绸编织而成的图案。二十四首,指的是这二十四匹布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浴蚕,指的是给蚕喂食,使其生长。 2. 农桑将有事 译文:农桑即将开始,人们将开始忙碌。 关键词解释:农桑,泛指农业和纺织业。将有事,表示农桑即将开始。 3.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 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 筠篮各自携,筠梯高倍寻。 黄鹂饱紫葚,哑咤鸣绿阴。 【注释】 1. 吴儿:指吴地的姑娘们。 2. 桑下:指桑树下面。 3. 青春深:指春天的气息浓郁。 4. 邻里:邻居。 5. 欢好:和睦欢乐。 6. 逊畔:同辈人之间。 7. 筠篮:竹制的篮子。 8. 筠梯:竹制的梯子。 9. 黄鹂:黄莺。 10. 紫葚:紫色的桑葚。 11
【诗句释义】 1. 蚕眠白日静,鸟语青春长:这句话描述的是蚕在休息时安静的躺在那里,而鸟儿们在春天中欢快地鸣叫着。 2. 抱胫聊假寐,孰能事梳妆:这句话表达了蚕在休息时的动作,同时暗示了蚕的生活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完全不同的,蚕不需要梳妆打扮。 3. 水边多丽人,罗衣踏春阳:这句话描述了春天里美丽的人儿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阳光下行走的样子。 4. 春阳无限思,岂知问农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赏析诗句能力。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诗中说,吴地的蚕一再地眠卧。竹屋之下,帘幕轻摇。 “拍手弄婴儿,一笑姑不恶”,诗人在竹屋内拍手逗弄着刚出生的小蚕,看到小蚕的笑颜后,觉得非常可爱。 “风来麦秀寒,雨过桑沃若”,风来了,麦子长得茂盛,雨下了,桑叶更鲜绿了;形容了农家生活的辛苦和勤劳。 “日高蚕未起,谷鸟鸣百箔”,太阳升得很高了,而小蚕还未起床,谷雀在叫唤百遍了
【注释】 ①杵臼:捣衣的工具。 ②筛簸:筛选谷物的工具。 ③珠琲光:指珍珠般晶莹的光点。 ④奋臂:挥动手臂。 ⑤华屋儿:指富贵人家子弟。 ⑥高卧:指安闲舒适地躺着。 【赏析】 《耕图二十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共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一首。此诗描写农家劳动的情景。 首联“茅檐”二句写农家劳作情景。农舍里,捣衣声、筛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勤劳朴实的画面。“竹屋”三句写农人辛勤劳作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 注释:“天寒”指冬天天气寒冷。“牢”是指牛栏,牛常在此圈养。“岁暮”表示年终,即一年的结束。“粟”是一种谷物,此处指稻谷。“入庾”是指进入仓库或粮仓。 田父有馀乐,炙背卧檐庑。 注释:“田父”指的是农村的普通劳动者。“有馀乐”表示田父生活得相当满足,有足够的食物和乐趣
【注释】: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月中。 华蚕:指蚕宝宝,初生时白嫩如丝。 柔桑叶:嫩桑叶,柔软如丝。 簌簌:形容微风吹过的声音。 茅檐:草屋的屋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描绘自己缫丝的场景,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敬仰。 首句“谷雨无几日”,点明了时间背景,谷雨时节,天气逐渐变暖。 第二句“溪山暖风高”,描绘了溪边山间的温暖风高的景象,为接下来的画面做好了铺垫。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蚕儿初饭时,桑叶如钱许。 扳条摘鹅黄,藉纸观蚁聚。 屋头草木长,窗下儿女语。 日长人颇闲,针线随缉补。 注释:蚕儿刚开始吃食(即吐丝)的时候,桑叶只有钱般大小。 抓住嫩条摘下蚕儿吐出的黄色丝来,用纸观察那些小蚕聚集的样子。 屋子周围和房顶的草木长得又高又茂盛,而窗外有孩子在说话。 随着太阳升高,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人也渐渐觉得悠闲起来,就忙着缝纫修补东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和谐。 诗句“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表达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缺乏,通过拔苗助长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理解的浅薄。同时,也暗示了农民在面对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与困惑。这里的“蒙庄”指的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散文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规律。 “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
诗句释义: 1.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这是一首关于农事活动的诗歌。 2. 田家刈穫时:描述了农民在田间收割的场景。 3. 腰镰竞仓卒:形容农民们急忙地使用镰刀进行收获。 4. 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描写了霜降后天气变冷,手部冻得龟裂,长时间劳作导致身体疲惫不堪。 5. 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褐:描述小孩儿也参与到田间劳动中,尽管衣着单薄但也坚持劳动。 6. 欢呼荷担归,望望屋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