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古寺僧何处,痴坐方床午漏长。
怪我溪山惯来往,不惟鱼鸟解相忘。
【诗句赏析】
首句:“萧条古寺僧何处,痴坐方床午漏长。”
“萧疏”形容寺院荒凉、冷清。“不见一僧”,说明寺院内没有人。这两句诗写僧人在寺院中无所事事、闲散无聊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怪我溪山惯来往,不惟鱼鸟解相忘。”
此联紧承前文,写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熟悉和亲近。“溪山”,泛指山水景色。“怪我”,即觉得奇怪,表示出作者对这种景象的熟悉,并带有一丝感慨。“惯来往”,是说诗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常常出入其间。“不惟”,不但。“鱼鸟”,指水中之鱼和空中之鸟。诗人用拟人手法,将鱼和鸟描绘成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懂得忘记俗世的烦恼,与诗人为伴的朋友。尾联:“独坐云堂数刻口占,自叹不如古人也。”
尾联写诗人独自坐在云堂中,感叹自己无法像古人一样超脱物外,寄情于山水之间。
【译文】
萧条的古寺里没有住着什么人,只有呆呆地坐着的方床上的和尚。怪我常来常去那溪山中,不单是鱼儿鸟儿会忘记我。
独坐在云堂上,数着时间过了一刻又一刻,不禁叹息自己的志向比不上古人啊!
【注释】
萧疏:冷落、荒凉。
痴坐:发呆地坐着。
数刻:片刻。
口占:口占,随意吟咏作诗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在江西庐山东林寺时所作。他在这里过着一种接近于隐逸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样的时候写的。诗题中的“云堂”是指云居寺里的大雄宝殿。
诗的第一句是全篇的总起句,点明了题目中的“古寺”。第二句则从反面落笔,以“萧疏”二字总领全篇。“萧疏”一词,既表现了古寺的荒凉冷落,也暗示出了作者在此的孤寂无伴。“见”字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心情。“不见一僧”一句更突出了这种孤独感。
第三句是全篇的转机,“痴坐”两字表明了作者此时的心态。他似乎已完全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在这里静心打坐修禅。“方床”,方形的木榻,也就是供僧人打坐用的蒲团。“午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即用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午漏长”表明了当时已是下午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所以作者才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午漏长”一句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漫长,而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伤感。
第四句是对前面内容的回应。“怪我溪山惯来往”一句,既是对“不见一僧”的解释,也是对自己的自责。“溪山”代指的是自然景物。“惯来往”表明了作者与这些景物有着亲密的关系,仿佛是老朋友一般。然而诗人却对此感到奇怪,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反而被自然所遗弃了。“不惟”是“不但”的意思。“鱼鸟”,泛指水中之鱼和空中之鸟。“解相忘”则是说连鱼儿和鸟类都能理解自己的心情,知道应该把自己当作朋友。这是一种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收束。诗人独自坐在云堂中,数着时间过了一刻又一刻,不禁叹息自己的志向比不上古人啊!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又表现出了他对古人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超脱尘世的渴望,又有难以割舍的情感纠葛。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云堂、溪山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古人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