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才一日,期会到林泉。
已悟征苗意,曾吟喜雨篇。
饥锄山草尽,暍汲井泥坚。
闻道邻州牧,忧民夜不眠。
己亥,即大旱之年。大旱,指连年不雨的严重干旱现象。
催秋苗:催促农民秋收时把禾苗收割下来。
期会到林泉:指官员们来到山中清泉边,与老百姓会面商量抗旱救灾的办法。
已悟征苗意:已经明白朝廷催收庄稼的真实用意。征苗,指征收赋税。
曾吟喜雨篇:过去曾经吟咏过《喜雨诗》,这首诗歌颂了及时降雨的好兆头。
饥锄山草尽:饥饿的人们正在铲除山上的野草。
暍汲井泥坚:口渴的人们正在从水井里打水解渴。暍,同“渴”,指口渴。
闻道邻州牧,忧民夜不眠:听说您正忧虑着百姓的生活,以至于夜不能寐。邻州牧,指邻近州里的长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己亥大旱期间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首句“己亥大旱官催秋苗甚急”点明了大旱的主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气氛。接着“立秋才一日,期会到林泉”两句描写了人们为了抗灾而奔走相告的情景。
第三、四句“已悟征苗意,曾吟喜雨篇”则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已经明白了朝廷催收庄稼的真实用意,也曾经吟咏过《喜雨诗》。然而这并没有带来好兆头,反而使得人们更加困苦。
第五句“饥锄山草尽,暍汲井泥坚”进一步描绘了人们的悲惨生活。饥饿的人们正在铲除山上的野草以换取粮食,口渴的人则正在从水井里汲取水分以解渴。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最后一句“闻道邻州牧,忧民夜不眠”则是诗人对邻州长官的同情和期待。他听说邻州长官正在为人民的生活而忧心忡忡,甚至夜不能寐。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绘和对人民的同情来表达了诗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怀。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启示了人们要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