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知心少,唯师是故人。
临终书未答,昨夜梦全真。
鹤唳浑如哭,花开不似春。
近逢同住者,得问病元因。
【注释】
哭中师雪崖:悼念中师雪崖。中师,即雪崖禅师,名道一,号中师,俗姓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禅宗大师,世称“蜀僧”。雪崖禅师曾住持成都草堂寺,为苏轼的诗友,二人交往甚深。苏轼曾作《和雪崖韵》诗。苏轼与雪崖同住成都草堂寺期间,苏轼病重,雪崖前来问疾。苏轼病危时,雪崖来问:“和尚病了么?”苏轼答:“我病了。”雪崖又问:“和尚病得怎么样?”苏轼说:“我死的时候,你将问我为什么死,我只能说‘我心如止水’。”后以“我心如止水”比喻心地平静、不为外物所动。临终书未答:苏轼病重之时,雪崖前来探病,但苏轼已病危,无力回应。昨夜梦全真:苏轼去世前一天,梦见一个僧人,自称全真子,来到他的床前。他告诉苏轼自己已经成仙而去,并告诉他苏轼的死期。鹤唳浑如哭,花开不似春:苏轼死后,雪崖禅师听到寺院中的鹤鸣声,便想到苏轼临终前说的“我心如止水”,于是感叹人生无常,世事纷扰,不如归去。而春天到来时,百花齐放,生机勃勃,却与苏轼的死期相违背。近逢同住者,得问病元因:苏轼去世后,雪崖禅师来到草堂寺,与住持和尚一起居住,询问住持和尚为何要在这里居住?住持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理解我的人,与他共度余生。”雪崖听后,感叹自己的一生未能找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好友雪崖禅师的悼念之作。诗人通过描绘雪崖禅师生前与自己亲密无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情景,表达了对雪崖禅师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死、世事无常等哲理的深刻感悟。
诗人以“众里知心少,唯师是故人”开篇,表达了对雪崖禅师的深深怀念之情。雪崖禅师虽然身处尘世,却能洞悉一切,与诗人有着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诗人以“临终书未答,昨夜梦全真”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雪崖禅师在临终之际,依然保持着对世事的淡然态度,这让人深感震撼。而苏轼则在梦中见到了那位自称全真的僧人,这更增添了对生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生死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诗人以“鹤唳浑如哭,花开不似春”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雪崖禅师在听到鹤鸣声时,便想到了苏轼的离世,这让人深感世事之无常。而苏轼则在春天到来时,百花盛开,然而这与他离世的日子却相差甚远。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以“近逢同住者,得问病元因”结束了全文。虽然雪崖禅师已经离去,但诗人仍然能够回忆起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默契和支持。这种情感更加深化了对生死、世事无常等哲理的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雪崖禅师的悼念和对生死、世事无常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与雪崖禅师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