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入樊笼马受羁,低头犹怕欠趋时。
人心到此无真识,未必人疑先自疑。
【注释】
雉:野鸡。樊(fán)笼:用竹木等编成的圈,用来关住野鸡、小兽等。
马受羁:被套上缰绳。
人心到此无真识:人到了这种境地,就再也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人疑先自疑:人们怀疑他时,他自己也首先怀疑起来。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黄州刺史期间。作者因感而发,借物寓意,以“雉入樊笼”比喻那些身居高位而不知进退,或为权贵所挟制的小人,他们虽然身在樊笼之中,却仍能保持一种“低头”的状态,生怕被人看低,担心自己失去地位,因而不敢有所作为,甚至害怕被人误解和猜疑。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担忧。
首句中的“雉”,指野鸡。这里用其喻意表明,那些身处樊笼中的小人,就如同这些被关进笼子里的野鸡一样,虽然身陷其中,但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尊严和自尊,不轻易让人看出自己的软弱或无能。这种心态正是诗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困境时所深感忧虑和不安的表现。
次句中的“马受羁”,则是指那些被权力和地位所驱使的小人。他们就像被套上了缰绳的马匹一样,被迫前行,无法自主。这里的“犹怕欠趋时”一句,既揭示了这些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也暗示了他们为了迎合权势者而不惜丧失自我、放弃原则的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无疑是令人悲哀和愤慨的。
末联中的“人心到此无真识”,则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在这个充满尔虞我诈和权谋算计的时代里,人们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和得失,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和追求。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观念导致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变得过于肤浅和片面,以至于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价值。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作者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抛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
整首诗通过对“雉入樊笼”、“马受羁”、“人心到此无真识”等意象的巧妙运用和刻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心态的弊端与问题。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希望人们能够摒弃功利主义的思想观念,追求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