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七五聚,沙汀八九磐。
梯山畦麦秀,囊石障溪湍。
父老鸡豚社,儿童梨栗盘。
幽居有馀乐,奔走愧儒冠。
【注释】
山中即目,指隐居生活。茅屋七五聚:茅屋,用茅草搭的小屋。七五聚,是古时计算面积的单位,一聚为八亩。沙汀八九磐:沙汀,指沙滩上的土堤。磐,石墩。梯山畦麦秀:梯山,形容地势高,难以通行;畦,田地分界的行道。麦秀,指庄稼长势良好。囊石障溪湍:囊石,指把石头垒成墙或坝来阻挡水流。湍,急流的水。
父老鸡豚社:父老,指村里的老人;鸡豚,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社,土地神的庙。儿童梨栗盘:儿童,指村中孩童们。梨栗,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盘,一种盛物器。
幽居有馀乐,奔走愧儒冠:幽居,安静地居住;余乐,还有快乐。奔走,指忙于世俗事务而不得安宁。愧,惭愧。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诗人在江西铅山县篁岭(今属上饶市)任县令。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怀玉山脉南麓、石耳山脉北麓,地处怀玉山区、石耳山脉、武夷山脉交汇处,总面积286平方公里。篁岭以“水墨、粉墙、灰瓦”闻名,被誉为“画里乡村”。篁岭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多为三层结构,木制结构的房屋和粉墙黛瓦、青瓦白墙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篁岭因《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句而闻名遐迩。
首联写诗人在篁岭所见之景:“茅屋七五聚,沙汀八九磐。”这里说的是篁岭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篁岭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诗人登上山顶俯瞰四周,只见茅屋错落其中,沙汀如磐立于田间。这里的“七八九”指的是数量,并非实指。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篁岭自然美景。
颔联写诗人在篁岭所见到的农田景象:“梯山畦麦秀,囊石障溪湍。”这里说的是诗人看到了梯田里的麦子长得格外好,溪水也清澈见底。这里的“梯山”指的是陡坡,用来耕作梯田,而“畦”,是田间的行列,用以划分土地。“麦秀”指的是成熟的麦子,“囊石”则是指用石头堆砌成的挡水坝。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看到的美丽稻田景色。
颈联写诗人在篁岭所见到的人们生活状态:“父老鸡豚社,儿童梨栗盘。”这里说的是村里的人们和睦相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举行祭祀活动,供奉着祭祀用的祭品。而孩子们则拿着梨子和栗子等食物嬉戏玩耍。这里的“梨栗”指的是人们祭祀用的祭品。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村民们和谐的生活场景。
尾联写诗人在篁岭的内心感受:“幽居有馀乐,奔走愧儒冠。”这里说的是诗人内心感到十分满足,因为他能够远离世俗纷扰,享受宁静的生活。但他又觉得自己因为忙于世俗事务而不得安宁,因此感到惭愧。这里的“奔走”指的是忙于世俗事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他既享受着宁静的生活,又为自己的忙碌感到愧疚。
整首诗通过对篁岭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和谐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与村民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