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声说与寻梅者,不在山边即水涯。
又恐好枝为雪压,或生幽处被云遮。
蜂黄涂额半含蕊,鹤膝翘空疏带花。
此是寻梅端的处,折来须付与诗家。

【注释】

寄声说与寻梅者:告诉寻觅梅花的人。

不在山边即水涯:既非山边,也非水涯。

又恐好枝为雪压:担心好的枝条被积雪压着。

或生幽处被云遮:或生长在幽静的地方被云雾遮盖。

蜂黄涂额半含蕊:蜂蝶黄色的斑纹涂在花上,只有一半露出花蕊。

鹤膝翘空疏带花;鹤脚弯曲翘起,空荡荡地挂着稀疏的花。

此是寻梅端的处:这是寻找梅花的绝佳之地。

折来须付与诗家:折下一枝必须交给诗人。

【翻译】
我向寻觅梅花的人大声喊话: 不要在山边、水涯去寻觅,
又恐怕好的枝条被积雪压弯。或者生长在幽暗之处,
被云雾遮盖。只有那些蜂蝶黄色斑纹的梅花,
只有那些只有一半露出花蕊的梅花,
只有那些只有半边翅膀翘起,
只挂着稀疏花枝的梅花……
这些才是真正寻找梅花的绝佳之地,
你一旦找到了,一定要交给诗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8年)。这一年春天,诗人曾因避乱隐居于江西信州玉山,而玉山有“梅城”之称。诗题中的“寻梅者”,当指当时在玉山避乱的士人和官员。作者对梅花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从多方面赞美了梅花的风姿、神韵和高洁的品格。全诗四句一意,前二句写梅花生长环境,后二句写梅花的神韵风姿。首句以“寄声说与寻梅者”领起,说明要告诉寻觅梅花的人。接着用设问句:“不在山边即水涯”,表明梅花生长的环境。这两句既是回答前面“寄声说与寻梅者”的问题,又是点明梅花生长的环境。接下来又用两个疑问句“又恐好枝为雪压,或生幽处被云遮”,进一步描绘梅花生长的环境和条件。这两句是第一层的最后一句,也是第二层的开始,它既承接上面的内容,又是下文的伏笔。下面再用两个比喻句“蜂黄涂额半含蕊,鹤膝翘空疏带花”,把梅花比作蜂蝶、比作鹤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梅花的美丽动人的姿态。这两个比喻句都是第一层的最后一句话,它们既是第二层的开始,又是第二层的结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用两句“此是寻梅端的处,折来须付与诗家”收束全诗,点明全诗主题:这就是寻梅的最佳地点。最后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尾,同时也是第一层的最后两句话,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首诗通过描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及美丽动人的姿态,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和傲霜斗雪的风姿,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